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范本十二篇

时间:2024-03-18 14:45:34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篇1)

一、引言

上海品茶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BIM)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在计算机中建立一个虚拟建筑,该虚拟建筑会提供一个单一、完整、包含逻辑关系的建筑信息库。BIM是以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协调、以项目信息为基础而构建的集成流程,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BIM技术对建筑领域来说,是继CAD以后第二次技术性“革命”,是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的产物。我国住建部继“十二五”期间提出加快BIM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后,2016年住建部《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再一次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建筑业信息化是建筑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文),加快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在住建部相关政策引导下,全国十几个省市地区已经在推进BIM技术在本地区的发展和应用,相继出台了相关BIM技术应用指导意见,全面贯彻落实住建部的BIM技术相关指导政策。建筑行业BIM技术应用即将飞速发展。

二、工程管理类BIM技术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上海品茶 BIM最早源于欧美国家,是信息化社会的产物,为满足信息化建设的发展需求,世界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BIM相关政策、标准的制定与BIM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目前我国建筑领域从政府到业主方都在积极推动和应用BIM技术,随着BIM技术的成功落地必然从点到面逐步替换现有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模式。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摇篮,必须承担起建筑行业BIM发展所需人才的培养重担,跟上BIM在行业发展的步伐。工程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面对教育模式的转型问题,即通过工程管理类专业BIM教育改革,根据行业BIM工程管理人才培养需求从传统的基于二维图表教学、单纯的软件技能教育(包括CAD、工程造价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等向以建筑信息系统或者建筑工程大行业大数据大平台为核心的工程管理技术和管理教育模式转变。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BIM技术在基建行业深度融合,与国际接轨,需要我国高等教育及时调整,从课堂教学到实践环节重视工程管理类专业BIM技术人才的培养。

上海品茶 三、工程管理类专业BIM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被誉为建筑业变革革命性力量的BIM,已得到全球范围建筑业界的广泛认可。但大多院校现有的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原有的专业目录设置的。随着信息技术在土木施工、管理中的日益广泛应用,我国工程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现状显现出不足,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等很不适应。本文基于BIM在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以培养实践能力和BIM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为目标,运用系统工程的思想,探讨工程管理类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改革。国内外高校通过课程、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的改革,探讨工程管理类专业BIM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国内BIM在工程管理类专业教育改革的研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关注专业建设,比如BIM介入高等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第二个层面是关注课程建设,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单独开设BIM课程,二是将BIM融入一门或两门课程中,这两种途径的课程建设重点向学生介绍BIM基本概念和BIM软件的操作使用,而忽视了BIM在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的作用。目前BIM人才的培养存在如下问题:(1)BIM对教学资源(软、硬件)要求较高,BIM教学短期内难以在高校中大量推广,还需深度的校企合作。(2)BIM师资力量短缺,BIM的知识体系是跨专业的,需要多个教师协作完成,受各教师的BIM应用水平的限制,专业知识体系的衔接和配合难度较大。(3)各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特色不同,且BIM知识体系在专业知识内的覆盖范围和学习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配套的BIM教学资料和教学案例资源较少,需要编制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培养目标的BIM教材体系。(4)在现有课程体系中融入BIM技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5)现有专业的培养方案经过多年的修改完善,各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已基本固定,很难压缩课时,提供部分课时给BIM的课程内容。(6)BIM不是某一特定的软件,而是一系列软件技术的统称。按照现有的教学基本规律,如何把复杂的BIM知识体系进行分解,融合到工程管理类专业各年级的课程体系中,形成有机的知识体系是比较困难的。

四、工程管理类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上海品茶 1.BIM技术与工程管理类专业相关课程的联系。文章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相关专业统称为工程管理类专业。BIM技术不是某一个特定的软件,它包含了基于BIM的建筑设计、结构设计、绿色建筑(节能、日照)分析、设备设计、三维算量与清单计价、项目管理与招投标工具、工程虚拟施工、AR/VR仿真等各项技术。目前,工程管理、工程造价专业课包含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法规等四大知识体系课程。由于目前国内尚未有与BIM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可以与BIM相关的课程涉及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类的课程。工程技术类课程包括工程制图与CAD、建筑构造与识图、工程力学与结构、建筑设备工程、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等;经济类课程包含工程经济学、工程计量与清单计价、建筑项目评估课程等;管理类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综上分析,BIM技术与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借助BIM的三维建模技术辅助工程制图与CAD、建筑构造与识图、建筑设备工程等课程的教学,相比原有的基于二维的平面图纸教学更直观,能够提高一定的教学效果;将BIM的4D(3D+进度)、虚拟施工、碰撞检查技术融入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施工组织等课程中,能够协助学生认知工程项目的完整建筑过程,理解不同专业的施工顺序、施工方法、施工方案制定等问题;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可以基于BIM4D、5D技术进行进度、成本的动态分析,能够更直观准确的编制成本进度计划;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可以直接应用基于Revit的三维算量进行授课。

上海品茶 2.工程管理类专业课程与BIM技术融合模式分析。(1)以BIM3D技术辅助部分理论课程教学,培养学生BIM技术的认知能力。BIM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需要通过构建系统、全面的BIM教育方法,加强BIM教育已经成为大学课程改革的核心。首先应让学生认知BIM技术,在大一大二阶段的理论基础课教育中植入BIM技术,借助于三维模型平台,在工程管理学科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如工程制图与CAD、房屋建筑学、建筑设备等)讲授中渗透部分BIM技术,即可以解决传统基于二维平面教学所带来的直观性弱、学生不易理解空间结构的问题,又可以让学生认知BIM技术,体会BIM技术的三维可视化的优势,引导学生掌握BIM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在原有的课程设计基础上,新增部分BIM三维模型设计建模任务,培养学生BIM软件的应用和基本建模能力。(2)构建BIM教学平台,实现工程管理类专业知识的系统化。随着BIM技术在建筑设计、招投标、施工、运营等全生命周期深入的应用,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体现的越来越明显,未来的BIM工程师必须有能力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应用BIM技术进行上下游各个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因此,BIM人才的培养绝对不是一两门软件的学习,而现有的工程管理类专业,技术、经济和管理类课程各任课教师互为独立,“各自为政”,课程内部联系不紧密、不系统,无法实现各课程知识间的相互贯通、递进,学生学习BIM知识不系统,或只重视软件的学习,毕业后很难适应行业对工程管理BIM人才的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利用BIM的数据集成平台,以BIM应用实践案例为依托,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相关知识单元和知识点通过案例工程进行融合,突出BIM全生命周期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BIM人才培养模式从简单的建模能力到初中级的应用,系统性的学习后,再经过企业的实践锻炼,逐步发展到能够进行业务集成的高级BIM管理人才。(3)基于BIM技术构建“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工程管理类专业具有明显的综合性、逻辑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特点。工程管理类专业4大知识体系间联系较少,这就造成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融会贯通能力差,很多高校也认识到这一点,大多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实习、设计等)来提高知识点的融合,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但受校外工程现场实习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一般建筑企业不愿意接受大规模实习,且各个工程的规模、进度、管理模式不一,而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又有限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学生无法完成完整工程的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理想。BIM技术的到来,给高校的建筑类专业生产实习开拓了一条新的思路,“理实一体化,虚实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很多高校在校内现有的实训基地建筑物内融入地基、主体、屋面、装饰、施工管理等尽可能多的节点知识构成建筑的实体模型,再借助于BIM的虚拟施工、漫游检查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打造“虚实结合”的综合实训基地,学生即可以通过实体模型掌握节点知识,又可以通过BIM虚拟施工技术还原施工现场,从而解决了工程管理类专业实践能力不足的难题。

上海品茶 五、基于BIM的工程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工程管理类专业BIM课程模式有多种,如单一开设BIM课程模式,多课程融入模式和毕业设计模式。

1.BIM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通过对BIM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结合工程管理类专业的现状,可通过单独开设BIM课程、与现有课程知识点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融入BIM技术的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聘请行业有经验的BIM专业人员讲座,使学生了解建筑业BIM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理解掌握BIM技术的必要性。(2)了解BIM在项目管理中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应用流程,掌握基本建模方法,重要软件的使用方法;实现仿真施工、模拟工程管理活动,以及进行空间冲突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等。(3)通过BIM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综合训练,提高BIM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实践能力。课程教学目标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各高校工程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和目标是不同的,各院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形成自己的BIM课程教学目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篇2)

上海品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按照职业岗位(群)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并随时按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行业标准是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在该部门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能够反映企业对岗位人员能力的要求,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参照行业标准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以缩短职业教育与行业要求的距离,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将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与行业标准对接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

1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相对接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上海品茶 1.1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问题,建筑行业岗位繁多,各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不一,行业的标准也比较复杂,有些知识和技能比较零碎,无法单独地分成某门课程,这就需要在相关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给予调整,兼顾这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点的学习。1.2课程设置先后顺序问题,在根据行业标准设置课程时会遇到知识的逻辑先后问题,这就要求根据专业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设定专业知识课程的先后顺序,以保证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具有逻辑条理性。1.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问题,职业资格考试是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的测试和评价,随着建筑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持证上岗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充分考虑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对接。

2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上海品茶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专业工作岗位繁多,行业的标准也比较复杂,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建筑行业标准,才能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等。与行业标准对接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导向,以行业标准为基础。首先根据建筑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分析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据此设置出所需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再确定核心技术课之外的、专业必须的专业技能课程;然后根据确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结合专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集中实践教学;并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置通识课程。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上海品茶 3.1课程体系结构。本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集中实践三部分组成。结合行业标准采用“五六一”的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1)五门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CAD》、《建筑结构》,该五门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建筑设计等岗位打下基础。(2)六门必修的专业集中实训。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设六门必修的专业集中实训,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做到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专业能力的递进培养。(3)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职业岗位证书。为贯彻国家对高职学生提出的“双证”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前需考取施工员(建筑类),使学生在就业时已具备上岗能力和上岗资格。3.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本课程体系的建立,按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遵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根据现行行业标准,采用“必修+选修”的学分制课程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所修课程。(1)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培养学生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创业素质、信息技术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等。通识必修课程有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专业英语。通识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要求学生选修其中的一门。(2)职业技术课程设置。职业技术课程俗称“专业课”,根据行业职业岗位要求确定,包括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通过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术必修课有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CAD、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设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法规工程经济学。前五门课程为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其他为专业技能课程。职业技术选修课共四门,建筑工程文件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质量事故分析,要求学生选修其中两门。(3)集中实践。集中实践是针对职业方向技术能力要求开展的专项集中实训。必修集中实践有建筑识图与构造实训、建筑CAD实训、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工程算量实训、生产顶岗实训、毕业设计。选修集中实践为大地测绘(GPS仪器操作)与安装算量(安装算量软件操作)两项,要求学生选修其中一项。

作者:王文汇 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篇3)

上海品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18-02

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群体教学的融合,是新一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超越不同课程体系,以关注共同知识、能力要素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开发研究和设定。信息技术与大专业群体学科体系的教学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专业目标,达到专业能力有效提高,促进学生专业的横向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的信息获取能力、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上海品茶 一、目前国内现状

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互联网,为各院校的网络信息工程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院校为了适应各地信息化大赛的要求,为了参加精品课的评选,微课的评选,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大多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与应用进行的比较多。或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现在,通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就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站在学科群体体系、专业群体能力、专业群体目标的角度,引入“大专业”的概念,将信息技术与土建类教学融合的研究,就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实现专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提供良好的视觉情景,感知专业知识,实现专业技能的引导、训练、技能的积累过程。拓展专业知识能力,拓展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投入效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土建专业群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以土建类相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以土建类为例,探求在“大专业"的概念下,研究如何以专业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的分析对比,提炼出对知识、能力信息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土建类核心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发挥更好的效益。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收集分析土建类各相关专业的申报资料及高职高专教育土建 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群体教学的融合,是新一代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超越不同课程体系,以关注共同知识、能力要素的方式,进行专业知识的开发研究和设定。信息技术与大专业群体学科体系的教学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真正实现专业目标,达到专业能力有效提高,促进学生专业的横向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综合的信息获取能力、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一、目前国内现状

多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互联网,为各院校的网络信息工程的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院校为了适应各地信息化大赛的要求,为了参加精品课的评选,微课的评选,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大多在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与应用进行的比较多。或从单个专业角度论述信息技术的建设。现在,通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就需要我们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站在学科群体体系、专业群体能力、专业群体目标的角度,引入“大专业”的概念,将信息技术与土建类教学融合的研究,就是为了有针对性的实现专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提供良好的视觉情景,感知专业知识,实现专业技能的引导、训练、技能的积累过程。拓展专业知识能力,拓展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投入效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上海品茶 二、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法

通过对高职院校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研究,改变以往单一课程为目标建立教学资源的方式,从土建专业群的角度来设定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与专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教学融合。以土建类相关专业群为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工程测量技术、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等专业。以相关专业的核心技能点、知识点和课程标准为基础,设计现代信息技术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以土建类为例,探求在“大专业"的概念下,研究如何以专业群为研究对象,根据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的分析对比,提炼出对知识、能力信息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法与土建类核心教育教学内容进行融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提高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发挥更好的效益。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收集分析土建类各相关专业的申报资料及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等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以及对本院校实施各专业教育教学方案总结,获得以下信息:

1.对各专业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土建类各专业的共同知识点、能力点如下:①要熟练掌握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表现建筑物实体的知识。具有会看、读懂建筑工程各类图纸的能力,具有将建筑平面转换为立体形象的建筑实体的能力。②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使用方法的知识。具有选用和识别建筑材料的能力。③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基本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方案的确定和审查知识。具有选用和识别施工技术方法和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④要熟练掌握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知识。具有进行现场管理、协调、控制的能力。⑤要熟练掌握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知识。具有进行工程计量和确定造价,进行工程结算,设计方案比较的能力。⑥要熟练掌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具有进行参与招投标文件编制、收集工程信息、参与合同谈判的能力。

2.根据共性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要求,确定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和表现方式。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的“2020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要求,结合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应采用适用的信息技术和表现方式:一是应开放多年来国家教育部组织建立评定出的精品课程网站、微课网站进行分析归类和引用,充分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发挥国家投资效益;二是提高信息技术能力,立足本院校完善和规划“大专业”综合信息资源平台和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场所。①针对画法几何、建筑制图、建筑结构等表现建筑物实体的知识。应用课件、典型建筑物视频演示、BIM技术应用、建筑模型展示、建立不同结构形式的建筑施工图库、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感知建筑物结构特性。②针对建筑工程主要材料的性能、特点、用途、使用方法的知识。应用课件、主要材料应用视频、网上精品课程、建筑工法展示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建筑材料特性的理解。③针对建筑工程基本的施工技术方法、施工方案的确定和审查知识。应用课件、施工工艺视频演示、BIM技术应用、施工方案资料库、施工现场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理解。④针对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管理知识。应用课件、施工管理视频演示、BIM技术在施工质量、进度控制应用、施工现场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的理解。⑤针对建筑工程计量计价的知识。应用课件、施工工艺视频演示、BIM造价控制技术应用、网上精品课程、、工程造价软件实训室、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手算实训系统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的编制、审查和应用能力。⑥针对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知识。应用课件、直播课堂、施工仿真实训室、网上精品课程、模拟课堂等方式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对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理解。提高对工程施工、工程造价编制、建筑设计、工程管理中进行参与招投标文件编制、收集工程信息、参与合同谈判的能力。通过以上对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方式,加强与行业协会、大型施工企业联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利用直播课堂的方式及社会资源与专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3.确定引导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方法。在建设信息技术教学环境,提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不同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式实施教学工作,要采用恰当的方式,要在学生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认识实训、专业知识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信息资源拓展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方式:一是编制一份图文并茂的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使用指南,使学生有学习兴趣、感知知识想法和欲望;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自觉性,鼓励教师参与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编制、收集和利用工作,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准确利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并鼓励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拓展学习和训练。三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知识的考核和能力评价工作。

4.进行土建专业信息技术与相关学科教学融合的讲座。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远程网络技术和直播课堂开展建筑工程新技术的讲座,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应用和发展状况;新规范的调整和变化;BIM技术在工程管理、工程造价控制、施工进度控制、工程设计审定等方面的应用等等。通过讲座使学生和教师了解最新的土建类专业的最新的前沿知识,指出学习的方向和途径。

上海品茶 5.通过学生社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施。学生专业社团在课堂学习之外给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实践机会及延伸学习的平台。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学生专业社团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一定的措施鼓励与重点扶持专业社团的建设,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社团的关注。建立一系列激励机制,比如可在专业社团中考评机制,对参加社团的学生在奖学金的评定、优秀学生评选,社会实践的安排与推荐中优先考虑,使专业社团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伸。从而通过学生社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实施。

上海品茶 总之,建立土建类专业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体系,建设满足学生相关专业自主学习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的内容丰富、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信息教育教学平台。鼓励教师应用网上教学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努力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资源利用能力、知识学习能力、技能实践能力,激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兴趣特长,提高知识获取能力;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于颖,解月光.从英国ICT课程变革反观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目标与内容建设――基于知识、人本与社会三维融合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

[2]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2,(5-6).

上海品茶 [3]曹智.高职实践教学中基于网络平台的系统培养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8).

上海品茶 [4]陈冰鸣.信息技术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鞍山学院学报,2010,(4).

[5]陈克香.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轻纺2013年12月第12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篇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6.06.039

1引言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面临着调整和转型升级,建筑业也不例外。依托信息化、产业化,房屋建筑业必将产生深刻的变革,尤其是在房屋建筑业的新热点方面,例如建筑信息模型(BIM)、集成式建筑、被动式建筑、建筑维修加固等领域。

2人才需求规模分析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房屋建筑行业在未来将会产生革命性的发展。但在规模上将呈现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的情况,在人才需求规模上也必将有所减少。产业集中度将会越来越高,大型建筑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兼并合并中小型企业,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相应的中小型房建施工企业生存艰难,将会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随着行业的发展,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会更大,需求规模将会进一步压缩。

3人才需求能力和素质分析

上海品茶 综合建筑行业的人才招聘标准和要求,结合专业调研,房建企业对于人才需求能力和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功底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毕业生到企业后快速上手的保障,是快速融入施工现场环境的基础。同时,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功底也是后期不断成长的基础,使人才的成长有后劲。

3.2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房屋建筑工程项目中除了技术性较强的岗位外,大部分岗位都需要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施工企业对这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也是非常看重。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积极参加学生活动的毕业生特别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去到用人单位后成长的也非常快。这就要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上海品茶 3.3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专业实习经历

上海品茶 房屋建筑工程实践性较强,房屋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都要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方面只能靠时间和经验的积累。高职学生在学校积累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但缺少的就是实践经验。专业实习经验的多少、实习经历的好坏,对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也有助于毕业生尽快融入职场。

3.4良好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行和素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是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就是要踏实能吃苦,肯付出,用心做好本职工作;工作态度是指负责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企业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的毕业生,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作为其重要目标之一,尤其对于我们职业院校来说更应如此。

上海品茶 4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结合前述分析,对于人才培养应“立足房建、紧跟热点,夯实专业基础、深化内涵建设”。

4.1人才培养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依然是以房屋建筑为核心的、服务于项目建设的、面向一线的、高素质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专门人才。

4.2人才培养规格

上海品茶 4.2.1培养目标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房屋建筑,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适应建筑工程生产一线的技术、管理等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2.2就业面向①就业企业面向: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质量验收、施工安全、材料检测、技术资料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②就业岗位面向:施工员、质量(检)员、安全员、材料员、测量员、造价员、试(实)验员、资料员等。4.2.3知识和能力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四项专业能力,即“精识图、能计算、懂技术、会管理”,具体包括十项能力:建筑工程图识读能力、专业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常用建筑材料的检测和验收能力、基本建筑构件验算及一般的设计能力、建筑施工测量与放样能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能力、建筑施工组织与控制能力、安全施工管理能力、施工质量检验能力、技术资料管理能力。同时,应紧跟建筑行业的热点,加强BIM技术的应用能力、集成式建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被动式建筑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建筑维护加固的技术和管理能力。4.2.4职业素养要求由于房建行业比较艰苦,入职门槛不高的特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往往更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对于毕业生长期的职业生涯成长也有很大的益处。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将进一步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是获得社会认可的有效途径和有力措施。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应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学生应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及工作态度,能够团结协作、认真负责、勤于思考、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勇于付出。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篇5)

[

关键词 ]工作过程导向 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罗秋滚(1973-),男,江西九江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陈宇(1982-),男,浙江宁波人,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江西 南昌 330200)

上海品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4-0087-02

上海品茶 建筑设计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普遍设置的一门专业,培养的学生深受用人企业的欢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社会对高职院校培养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能够迅速适应岗位的高等技术人才,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从业人员与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以课程体系开发模式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成为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发展方向。

上海品茶 一、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上海品茶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应以从职业分析、岗位能力的要求人手,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中心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思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与协调者是授课教师,以任务实施为导向,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目标,融教与学、学与做的“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彻底改变学科型教学的种种弊端,如课堂上知识讲授强行灌输给学生,导致实践与理论联系不紧密等。工作过程导向下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包括明确任务、计划制订、检查实施、反馈评价四个程序,着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模式开发的基本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职业岗位进行确定。要调查建筑行业的背景并进行分析;进行社会调查,主要调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分析岗位的工作活动等。其次,确定工作任务。高职院校要从企业邀请技术专家或管理专家到学校,与学校商定该职业岗位群昀工作任务,提取典型的工作任务后,分析、归纳、整理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再次,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来确立课程体系。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充分结合国家相关职业技能的标准,考虑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结构的技能要求。最后,核心课程建设。实际上,构建工作过程核心课程体系是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前提,其过程是由一个学科体系的解构所表现的行动体系重构。

上海品茶 二、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上海品茶 1.确立职业岗位。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为建筑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一线施工人员技术水平欠缺,建筑行业大量需要生产、施工与管理等方面高技能人才。根据建筑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建筑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要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和高技能专业技术人才,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结合江西省的经济发展要求,通过调查和走访建筑领域相关单位,整理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就业岗位群。零距离对接的岗位:住宅建筑师、质量安全员、建筑师助理、工程师以及资料管理员等;适宜发展提升的岗位:注册建筑师、项目负责人以及技术负责人等。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与之相对应的行动领域与职业能力。原有的三段式课程结构造成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脱节。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的“三段式”教学问题。该教学方法的切入点是分析职业岗位群能力,主线是培养职业能力,改革原来的学科体系课程编排方式,在对学科知识单元重新进行编排与融合的过程中结合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一个个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要适应职业群的工作需求。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主线是职业实践,导向为工作过程,主体为项目课程,最终构建一套紧密联系建筑产业的、实际实用的崭新的课程方案。基于此,通过建筑市场调查论证,结合江西地区建筑行业特色,在与建筑业专家、基层一线管理人士、毕业生等跟踪反馈后,确立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应参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为社会培养受欢迎的设计人才。下面以住宅建筑师岗位职业群为例展开分析。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建筑工程设计任务承揽的综合能力:具备建筑设计基础的能力。职业能力描述:具备工程字、美术字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建筑识图、制图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能力;建筑美术及绘画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造型艺术、形态构成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和运用基础应用;常用软件运用相关知识和基础应用;建筑消防、历史基本知识和基础应用;协调各建筑技术工种的合作;建筑结构、设备、施工相关学科知识和基础应用的能力。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住宅小区工程设计任务的承揽。综合能力:具备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描述:具备中小型民用建筑设计;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景观设计;住宅区总体规划、房产建筑策划与业务管理;中小型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场地基本分析等职业能力。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装饰工程施工与设计任务的承揽。综合能力:具备建筑装饰施工与设计表达技能。职业能力描述:具备建筑方案手绘与快速表达;建筑方案徒手效果图表达;建筑设计cad图表达;建筑设计效果图表达;运用模型、文字表达建筑设计意图及方案汇报;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社会交往;建筑设计文本编制等职业技能与能力。

典型工程任务与行动领域:适宜发展提升的任务承揽。综合能力: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职业能力描述:掌握大学的相关人文社科知识进行社会交往;掌握新技术,适应新发展;专业的创业创新、设计自我、持续学习;对口升学和函授继续学习;艺术美学的鉴赏;工作几年后注册建筑师考试等职业能力。

上海品茶 3.确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与职业岗位工作之间存在对应的关系。选择典型职业行动领域中有一定的教学价值,结合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形成“课证融和、能力递进”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将行动领域转换成学习领域。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标准融人、考纲融合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如下:基本能力课程。第一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制图规范、图纸识读等。第二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建筑材料、民用建筑构造做法等。专项能力课程。第三学期课程包括建筑电脑效果图设计、设计表达等。第四学期课程包括居住区规划设计以及空间组合等。综合能力课程。第五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高层住宅、消防规范等。第六学期关键能力培养目标主要有毕业设计、实习、就业等。

上海品茶 4.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构建体系。根据课程涉及的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项工作任务的具体要求,通过对江西地区建筑行业市场的调研,得到建筑企业的专家参与帮助,重点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美术表现技法、计算机应用、建筑结构、建筑设计基本原理、建筑初步、居住建筑设计、小区规划设计、建筑材料运用与施工技术8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学习情境设计及考核评价标准。以住宅建筑设计为例,分析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设思路,指导思想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边学边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参与工作任务的模拟,将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有机融合,既完成了工作任务,也收获了知识以及职业技能。

上海品茶 5.构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的原则。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是通过一定方法搜集课程实施过程的信息,对课程设计的结果即课程体系进行价值判断,确定其优劣和目标达成度,分析原因,为改进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和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下的建筑设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评价应坚持发展性、职业能力、不断改进课程、多元化和一体化的原则。发展性原则指把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体系评价的根本目的;职业能力原则指课程体系评价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全面评价,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不断改进课程体系的原则指课程体系评价以改进课程体系设计、实施和评价为主要目标,尤其是在课程体系处于设计的不定型、不成熟阶段;多元化原则指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等评价主体的多元和根据不同目的选择多种评价类型;一体化原则指课程体系评价与实施的不可分离性,在课程体系实施中开展课程体系评价,在课程体系评价中实施课程体系。

三、总结与建议

上海品茶 1.教师的素质要适应新课程方案的新要求。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情景对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的教学环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新的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咨询和参与,只有加强教师的素质提升,才能适应新课程方案的新要求。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篇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073-02

一、引言

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在广东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迅速发展壮大,为了给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培养合格的人才,必须制定符合广东省建筑专业集群所需人才的培养方案。建筑专业集群是以适应广东建筑专业集群的发展为指引,培养广东建筑产业链中所需的高素质、强实作、懂技术、懂经营、知识面广、能吃苦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建筑专业集群所需的人才已经不是以前单纯的某个专业的人才。建筑专业集群所需的是既懂得本专业,又能够懂得本专业建筑专业链前前后后的基本知识,是一种适应建筑产业链多个专业的综合型人才[1]。所以高等学院就应坚持以建筑产业链所需人才为培养根本,形成具有建筑专业集群特色的培养模式。本文对建筑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进行了研究。

二、建筑专业集群所需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1.要满足建筑专业集群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建筑专业集群对人才的要求主要是建筑专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通过广泛的调研,建筑专业集群需要熟练掌握本建筑专业的知识,熟悉广东建筑企业链各专业发展所需基础知识,以本建筑专业为主干,建筑专业集群知识中的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专业技能精,上下链知识广的建筑人才。培养的人才要立足建筑专业集群、适应建筑企业链行业、懂得广东省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情况、广东人文、建筑领域创业教育实验区[2]。

高等学院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应该努力形成“专业技能精,上下链知识广”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坚持以培养广东省紧缺的建筑产业链所需的复合性创新人才,以面向广东、面向建筑链、面向技术现场为宗旨,以建筑产业链专业能力为实验对象,开发以建筑产业链所需的课程体系,将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专业集群的知识上下结合,专业技能与专业集群的知识有机结合[3]。培养大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适应广东建筑产业链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2.要符合建筑专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规律。建筑业是专门从事土木工程、房屋建设和设备安装以及工程勘察设计工作的生产部门。其产品是各种工厂、矿井、铁路、桥梁、港口、道路、管线、住宅以及公共设施的建筑物、构筑物和设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不光是在规模上发展壮大,特别是在工程项目和难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齐鲁大型石油化工联合装置,大亚湾、秦山核电站,上海金茂大厦、长江三峡工程、武广高铁工程等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特大型工程开工建设。重点工程的规模和难度都上了一个台阶。我国建筑业完成了一批前所未有的复杂结构和采用新型材料的工程项目。如国家体育场鸟巢的成功建成,掀开了我国工程建设史新的一页;国家游泳中心,是国内第一个ETFE膜结构工程,也是目前国际上建筑面积最大、功能要求最复杂的膜结构系统;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的三峡工程,其截流的综合难度在世界截流史上是罕见的,也创造了混凝土浇筑的世界记录;青藏铁路集中体现了中国工程建设的高超技术,破解三大世界性难题: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可以说,我国建筑业的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4]。

现代的建筑项目都是综合性的,高难度、高结构、高智能化、高环保的绿色项目,所以不是一个土木工程专业就能够完成的,需要多个专业技术一起合力才能完成,需要应用多个新技术新工艺共同施工,需要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这就是现代广东建筑专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我们的人才培养就要符合这种趋势和规律,培养出建筑专业集群所需的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三、建筑专业集群所需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

上海品茶 1.建筑专业集群所需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目标。建筑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该是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建筑专业集群的知识教学为主体,以适应广东建筑企业链发展所需知识为特色,培养大量的“专业技能精,上下链知识广”的建筑人才[5]。

上海品茶 建筑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结构定位应该是以一个建筑专业为主干,建筑专业集群知识中的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建筑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建筑专业集群、适应建筑企业链行业、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筑领域,以适应建筑企业链的发展为指引,培养建筑企业链中所需的高综合素质、强实作、懂技术、懂经营、知识面广、能吃苦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坚持以建筑企业链所需人才为培养根本,形成具有建筑专业集群特色的培养模式。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本专业具备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参与建筑集群团队,具有建筑集群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懂得建筑集群团队工作流程和工作要点的知识,具有初步的管理复杂工程项目运行的知识;培养具有和建筑专业集群各个部门沟通的能力;具备运用建筑专业集群所需的各个软件进行工作的能力;熟悉建筑专业集群各专业的国家法律法规和建设规范;熟悉建筑专业集群上下链各专业的发展方向和新技术;能够规划建筑工程各个项目的建筑工程设计,制定建筑工程的施工流程;具有建筑专业集群的发展规划能力;具有处理建筑专业集群各专业的安全事故的能力[6]。

2.建筑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形成具有建筑产业链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广东省中小建筑产业链的人才需求为主要目标,以适应广东建筑企业链的发展为指引,培养广东建筑企业链中所需的高综合素质、强实作、懂技术、懂经营、知识面广、能吃苦的应用技术型本科人才。坚持以建筑企业链所需人才为培养根本,为广东省的中小建筑专业集群企业服务,与广东省的中小建筑专业集群企业相结合,培养这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努力形成“专业技能精,上下链知识广”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坚持以培养广东省紧缺的建筑企业链所需的复合性创新人,以面向广东、面向建筑链、面向技术现场为宗旨,以建筑企业链专业能力为实验对象,开发以建筑企业链所需的课程体系,将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专业集群的知识上下结合,专业技能与专业集群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大批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适应广东建筑企业链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专门人才[7]。

上海品茶 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建筑专业集群的知识教学为主体,以适应广东建筑企业链发展所需知识为特色,培养大量的“专业技能精,上下链知识广”的建筑人才。以本建筑专业为主干,建筑专业集群知识中的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立足建筑专业集群、适应建筑企业链行业、服务于广东区域经济建设,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筑领域创业教育实验区。

坚持“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立足广东,面向泛珠三角地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重视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模块课程”的课程项目化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实施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近年大力推行旨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基于CDIO理念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明显的办学特色。

四、结语

上海品茶 建筑专业集群所需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应该是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建筑专业集群的知识教学为主体,以培养广东建筑集群企业链中小企业发展所需人才为对象,实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动手能力强,贴近企业,培养具有建筑专业链的综合知识,专业技能精,上下链知识广的建筑专业集群类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魏银霞.从人才类型看高校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0,02(646):16-18

[2]杜才平.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2011,10(244):25-26

上海品茶 [3]肖小勇,廖德岗.基于STP理论对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8(27):54-56.

[4]聂晓俊.论成人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表达[J].继续教育研究,2012,(02):24-26.

上海品茶 [5]黄涛,冯立民,王治国.民办高校本科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育人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07(05):4-6.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篇7)

目前,在建筑施工建设中,比较常用的节能建筑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即膜材料以及泡沫玻璃、石膏建材、粉煤灰、废弃植物纤维和聚氯乙烯材料等。其中,在建筑施工中使用的复合膜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环保节能材料,具有透光性能好以及抗紫外线、机械强度高、防火保温、耐用等特征优势;而泡沫玻璃材料是使用废弃的各种颜色的平板或者是瓶罐玻璃碎块加工制成中,具有保温、隔潮、阻燃等性能优势;石膏建材在建筑施工应用中由于自身的重量比较轻,并且耐热、耐火性能良好,具有安全可靠、无毒害和不产生建筑垃圾等应用优势;最后,粉煤灰是利用火电厂发电中排除的废渣,应用于建筑施工建设领域,不仅能够解决工业垃圾污染,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并且具有降低能耗和提高建材性能的作用优势。此外,废弃植物纤维材料在建筑施工应用中,也是一种生物资源加工再回收利用材料,环保节能效果也比较突出。聚氯乙烯管材作为一种重量轻并且价格便宜、性能突出、使用寿命比较长、安装运输方便的建筑管材,在建筑施工应用中节能效果也比较突出。随着建筑材料节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升,还出现了一些新型建筑节能材料,并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实现,像新型建筑节能墙体材料以及新型建筑防水密封材料、新型节能屋面和门窗材料等。

上海品茶 2建筑材料节能视角下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

2.1建筑材料节能视角下的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要求建筑材料节能是建筑节能产业中重要部分,在建筑节能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根据上述建筑工程施工建设中,实现建筑材料节能的主要方法途径,在进行建筑材料节能视角下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中,应注意结合建筑节能材料的设计制造要求,以及建筑施工建设中对于节能材料的实际需求,进行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而在建筑节能型人才培养中,由于建筑节能的技术知识系统分为两个层面,即技术系统本身各要素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技术系统作为整体与建筑工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因此,进行培养教育实现的建筑节能发展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有综合性与广泛性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求建筑节能工程人才具备沟通、介入以及辨析等能力和基本的工程素质。其中,工程素质包括基础学科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术知识、技术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力、新技术新知识的创造能力、工作交流能力等。

上海品茶 2.2建筑材料节能视角下应用型人才培养分析进行建筑节能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培养主要有两种方式途径,首先是在现有的建筑类专业工程技术人才队伍中,进行具有建筑节能意识并且能够在建筑某个阶段从事建筑节能咨询以及研发、技术服务提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次,是通在高校中设立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方向,通过对于建筑节能技术以及工程理论知识、实践方法的系统教育和培养,进行适合建筑节能职业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在建筑领域中,建筑节能贯穿于建筑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施工、运营等整个过程,并且建筑节能技术的知识体系也跨越了较多的阶段,涉及到的学科知识体系面比较广,因此,进行建筑节能专业教育开展,实现对于应用型的建筑节能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首先需要进行建筑节能专业教育的相关知识体系构建,并通过符合专业教育观念的教育方法对于工程教育的具体实践进行指导,以适应和满足建筑节能专业的产业发展人才需求。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篇8)

该技术是被认为继CAD后建筑行业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其基于三维数字技术上,有效的集成工程项目的有关信息,建立工程数据模型,是对项目设施实体和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是一个7D结构化数据库,甚至能把数据具体到某种材料或是某个构件。借助该技术,能够防止产生影响工程建设周期的各种问题,提升工程建设的效率,减少风险。信息时代背景下,该技术在很多领域中都得到了应用,尤其是建筑工程领域,要想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让建筑施工教学符合行业发展要求,院校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BIM实训,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该技术的运用信息,便于掌握以后的工作方式;同时也可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专业,培养和输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该技术具有一些特点,包括:首先,可视化。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能够将以线条为基础的构建利用三维立体实物图形进行呈现,方便施工人员明确建筑特点,科学合理的进行施工,减少出错的情况。第二,以往的效果图是平面形式的,颜色单一,通过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可以解决这些问题,颜色变得多样,效果图的展示效果是立体的,所有的构建都能可视化,移动构件位置也很方便。其次,模拟性。第一,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不仅能够对建筑物外观进行模拟,还能模拟内部结构,把所有的细节实施组合以及排列,让人们能够直观的感受建筑属性。第二,该技术能够对真实世界中无法操作的事物实施虚拟,例如,在施工中的各种危险操作,如果在实际施工中出现错误就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通过应用该技术能够有效的进行模拟,帮助施工人员掌握操作之后的状况,进而选择出最佳的施工方案。最后,可出图。建筑信息化模型除了可以绘制常规的设计图纸和构件加工的图纸,还可以对建筑物实施可视化展示、模拟、协调以及优化,提供不同专业的图纸和深化之后的图纸,让工程表达做到具体细致。

2中职建筑施工教学课程中BIM技术的应用优势

上海品茶 首先,给学生展示建筑三维形体。以往在建筑施工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教学模式和方式较为单一,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而运用该技术,教师可以给学生直观的展示建筑3D形体,让学生明确施工重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中职学生的水平差距较大,建筑施工课程的知识比较抽象、复杂,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时存在困难,如果不借助有效的教学资源实施协同教学,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全面理解知识点。另外,学生能够通过建筑信息化模型的有关软件,学习房屋设计方面的知识,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其次,信息资源库。中职教学一般与社会接轨,因为课时较少,导致教学任务较重,而且课程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生的学习难度较大,所以,即便可以完整的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学生也并未全面掌握知识点,不能在工作中灵活的应用。通过利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能够基于实际开发的项目基础上,构建可视化信息资料库,把原本课程内较为零散的知识点建立成知识链,便于学生理解,可以巩固知识,加深印象,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改变教学模式。建筑施工教学属于教学难点,过去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侧重于理论教学,因为课程知识点比较复杂、理论知识复杂难懂,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通过在课程教学中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能够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丰富教学内容,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可以查缺补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3中职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特点和学生情况分析

3.1课程特点

虽然国内中职建筑施工专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然而专业课程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很多教师运用的教材比较陈旧,虽然教材版本一直在变化,然而很多内容都不能及时的更新,和最先进的中职建筑工程施工行业不能同步发展。其次,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讲解理论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忆知识,并未透彻的理解知识。再次,教学手段单一。很多教师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学生不能直观感受工程的所有环节和了解施工的每个领域。最后,教师侧重于理论教学,并未有效的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限制了其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

3.2学生情况

上海品茶 第一,基础知识水平较差。中职学生来源较广,学生的成绩普遍不是很好,一般是中等生或是学困生。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且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知识的专业性较强,导致学生学习难度较大。第二,理解能力不足。中职学生的知识掌握有限,加上专业中有很多难点,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第三,动手能力不足。学生主要在教室内学习,且一般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上海品茶 4中职建筑施工教学课程中BIM技术应用中的问题

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的产生,让建筑行业进入了三维时代。很多高校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部分地方中职院校也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和运用,进行BIM课程及有关课程的研发,并且对于该技术的教育建设增加了资金投入。然而依据当前应用情况而言,该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足。该技术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契合性不够。比如在学习混凝土结构平法识图中,应该辨别教学的重点,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着重讲解重点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该技术进一步理解重点和难点。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该技术的应用水平有限,很难把握重点内容,并未全面发挥出该技术的作用。第二,传统观念依然存在,限制了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运用该技术具有积极影响,很多职业院校也在推广BIM技术的应用,然而因为受到传统观念影响,一些教师仍然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第三,教师的教学能力不高,对于技术的把握不足,限制了该技术的运用效果。在教学中运用该技术是一种新的技术方式,部分中职院校并未组织教师开展专业系统的培训,使得教师对于该技术的把握不足,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有效的运用软件的相关功能,给教学效果带去了不利影响。

上海品茶 5中职建筑施工教学课程中BIM技术的应用策略

上海品茶 可以看到,现阶段专业课程教学以及学生情况方面都有不足,如学生实践能力较低、知识理解能力不足、教学缺乏创新性等,要想改变现状,促进教与学的发展,就要在教学中合理的应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全面发挥出其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实践能力。

上海品茶 5.1在建筑构造与识图课程中的运用

上海品茶 《建筑构造与识图》是专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深度理解建筑基本构造,准确地识别施工中的所有符号以及图纸的意思,可以结合学习内容,在施工现场进行实践活动。结合基本要求,该课程考查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能力的掌握,教学中的难点包括:首先,建筑构造比较复杂,学生想要清楚的记忆存在难度。其次,建筑结构的复杂性较强,学生在记忆时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最后,建筑构造以及符号都是建筑的组成部分,学生需要从建筑整体中进行学习以及理解,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能力。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教学难点。首先,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可以虚拟出真实的建筑场景,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其内部结构以及建筑符号,帮助学生加深印象,提升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其次,学生在学习中若是出现很难识别或是混淆的情况,教师可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检查周边环境,基于分析、对比等措施,帮助学生辨别和记忆。最后,运用该技术能够建设建筑虚拟情境,让学生理解虚拟下的整体建筑体态,进而引导其从宏观层面理解知识点。

上海品茶 5.2在建筑CAD课程中的运用

该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中不可缺少的软件课程之一,需要学生学会基础的CAD软件操作命令,能够依据工程设计专业特点进行施工CAD计算机绘图。除了需要学生结合施工图纸正确的绘制CAD图纸之外,还需要学生检查绘制出的图纸,以提升图纸准确性。对于该课程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会碰到一些难点:首先,CAD是二维平面绘图软件,绘制出的图纸颜色一般是单一的颜色。但是建筑施工都是三维空间的活动,所以,在二维空间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三维空间意识就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其次,绘制好的CAD图纸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学生想要在图纸中找出错误的地方存在较大的难度。要想解决这些难点,教师就要在教学中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首先,该技术中的部分专业软件可以将二维形式的CAD图纸输出成3D建筑模型,还有分别着色的功能,借助该功能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三维空间意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其次,该技术能够虚拟再现,可以把绘制好的CAD图纸变成虚拟3D建筑模型,学生通过模型可以更好的观察建筑表面和内部结构的相关细节,并且应用虚拟运行功能测试建筑的功能,以便及时找出图纸中的错误,及时的进行修改。

5.3在工程预算课程中的运用

该门课程是专业的必修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包括基础的建筑工程专业知识,还要求学生认识建材,具有基础的会计计算能力。课程教学难点主要包括:首先,学生的会计计算能力较弱,因为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能力较差,并未接触过财务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难度,无法全面理解基础知识。其次,学生对于各种建材的性能特点和基础价格缺乏深度了解,不能有效的比较施工基本报告与预算工作。最后,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解缺乏深度,不能有效的针对施工进度分析建筑预算。对此,要想改变现状,教师就要合理的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首先,该技术有联网的功能,学生在系统中输入有关的材料就可以获取价格信息,为学生以后的预算工作奠定基础。其次,该技术还有仿真的功能,可以对模型实施仿真实验,检验建筑模型是否安全,让学生在不断验证中提升预算准确性。最后,通过运用该技术可以帮助学生把教学和施工进行结合,提升其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学生对于课程的理解。

5.4绿色建筑模型构建

绿色建筑是工程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在教学中要注重绿色建筑的模型建设,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能够运用电脑对拟建建筑的相关指标实施建模计算,包括能效、通风、采光以及日照等,若是有指标不符合要求,就要依据实际的偏差做出相应的调整,直到指标符合要求为止。

上海品茶 5.5结构设计和分析建模

在分析拟建建筑结构时以及计算中可能会产生结构构件尺寸、位置有偏差的问题,不能实现建筑形式表述或是预设功能效果,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构建模型,对建筑结构实施有效的分析,得到结构的不同节点以及构件产生的内应力,结合其需求,有针对性的配置材料,进而绘制出结构施工图。

5.6工料机分析和造价计算

获得分部分项工程量后,就需要对其进行工料机分析,基于造价计算软件分析计算工程量数据所对应的各种资源消耗,如人力资源、机械资源、材料资源等,再加上有关的费用,如税金、管理费等,计算得到工程造价和资源使用消耗。

5.7土建工程计量模型构建

上海品茶 主要是控制投资造价以及施工管理,建模以及之后的工作都要计算工程量,因此,在这一环节要求学生依据绘制的施工图纸,重建新的模型,用来对土建工程量进行计算,这样能够简化计算步骤。

上海品茶 5.8施工和项目管理建模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告知学生这一阶段的重要作用,运用建筑信息化模型技术提前建设模型,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每个阶段要消耗的时间以及材料的方面的数据,防止产生没有必要的浪费问题,同时可以科学的对现场进行规划布局,给进度控制提供依据,防止出现现场材料堆积或是场地重复使用的问题。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篇9)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种类和技术操作水平也在逐渐提高。由于近年来建筑行业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许多教育单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从而使建筑行业呈现出一种良性发展的态势。

上海品茶 建筑工程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正是依靠专业的建筑工程技术和不断发展进步的专业技术手段,才能为这一行业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1 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

1.1 覆盖面广泛

建筑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土建、采暖卫生与煤气工程、电梯和消防四个方面。每个部分又都包含若干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知识。对这一系列技术的掌握,在初学阶段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学校开设的相关主干课程包括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工程测量、建筑设备、土木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施工、建筑工程造价、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广联达、建筑CAD 资料员专业管理实务等等。专业的技术人员除了需要熟练掌握这一系列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对与建筑工程相关的一些边缘学科有所了解,例如建筑材料学、经济管理学等等,通过对建筑施工过程的总体设计所需的所有技术有所掌握,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游刃有余的进行规划设计。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实际运作中还需要使用一定的管理学知识,以便对于所做的设计、施工过程的具体情况有所掌握,根据实际来作出相应调整和规划,使建筑施工过程能够更加合理和完善。

1.2 专业性较强

建筑工程技术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技术手段,所有的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培养,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相当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以及在实践练习时能够对所需的具体技术做出专业、准确的判断。建筑工程技术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这些都不是外行人员可以轻易操作的。建筑工程技术由于涵盖领域非常广泛,从业人员需要经过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才能由基础到高端逐步掌握各种工程技术,从而实现自身工作能力的完善和提高。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技术所需要的从业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水平的专业基础知识,以达到建筑工程施工一线技术与管理等工作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标准要求。随着我国建筑行业整体水平和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所需的建筑工程技术人才也越来越趋向于复合型人才,即除了拥有本专业所需的各种技术水平并能够解决专业性的技术问题外,还要能够应对各种技术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其他难题。

1.3 知识型技术

建筑工程技术这一行业的职业标准应该归纳为知识型技术行业。从业人员需要接受高等专业教育,并获得相关专业的从业技能证书,才能有资格在这一行业工作。对这一行业所需技术的掌握,需要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才能深刻理解各种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涵,特别是涉及到一些国际领先的技术手段,工作人员更应该能够准确理解各种外语文献或说明书中所提到的各种操作技巧,以实现参考借鉴的目的。随着现代沟通手段不断发展,远程通信也逐渐进入建筑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当中,相关的技术人员对于计算机知识也应该有所掌握,以实现建筑工程技术的现代化操作,从而使工作能够高效、快捷的完成。

1.4 更新速度较快

随着我国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技术的进步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和与世界其他各国的联系不断紧密,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不断的吸收到先进国家的高端技术手段,并引进了许多非常先进的设备、仪器,使我国的建筑工程技术行业发展速度大大提高,技术更新换代也有了质的飞跃。随着我国相关专业人才的不断优化,在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会更加显著。

2 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作用

随着建筑行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类工程项目规模持续扩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环境不断变化,进而较易令建筑项目效益受到多重因素影响而不良下降。为此建筑单位应全面清楚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持续提升自身综合技能与素质,方能有效节约工程项目成本经费,提升经营效益。科学有效的技术管理不但可做好工程施工质量的科学管控,同时可令技术管控水平全面升华。实践工作中应注重做好技术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令其技能水平实现良好升华。同时,应注重做好各类施工应用机械设施的定期养护管理,实施科学维修检验,有效预防不安全设备运行故障以及生产建设事故的突发,节约施工故障导致的经费投入,进而可在全面预防施工进度拖沓的基础上,提升经费投入价值,对企业的增效、增收极为有利。

上海品茶 为良好的预防建筑项目技术管理对工程建设质量形成负面影响,应有效的做好恰当合理的施工技术管控,持续完善工程测量管控,强化施工阶段中的材料监督管理,并注重施工技术各类参数的管控,进而为项目质量建设创建完善保障。应主力做好针对各项技术方案、工程组织测量、施工管理设计以及工艺流程层面的技术管理。该类内容在整体技术管理工作中均发挥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对做好工程质量管控极为有利,也可对工程质量创建完善保障,并持续提升建设水平,紧凑施工进度,节约经费投入。同时,应就应用的创新技术工艺、突破方式手段进行全面推广,便于工艺技术水平实现稳步提升。

上海品茶 3 加强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策略

3.1 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制度

上海品茶 建立科学的技术管理制度是有效开展各项技术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项目管理部是整个项目工程的核心部门,因此,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应由项目管理部主导进行。首先,要建立各级技术管理机构,明确各机构的技术管理责任制,将职、权、责落实到全体员工。其次,强化落实技术管理规范,实现依法治企,依法论责,明确施工各阶段和各分部的施工技术要求、质量要求、进度要求以及验收的标准。最后,还要不断持之以恒,实行民主制的技术管理,定期组织全员开展民主讨论,不断更新技术管理规范制度,达成共同认识。

3.2 加强技术人才管理

上海品茶 技术管理人才是整个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核心,所有的技术管理活动的开展必须由技术管理人员来实现。建筑企业应加强技术人才的管理,选聘符合企业技术管理要求的技术管理人才。首先,可以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实行校企联盟,建立人才储备库,企业为高校学生提供实习基地,高校为企业输送人才。其次,企业还应建立内部技术人才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教育提高技术人才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建筑业内也会不断引进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工艺和新的施工设备,只有让技术管理人才掌握了这些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组织现场施工,采用新型施工方式,提高建筑产品的附加价值,从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此外,企业还应制定严格的聘用制度,根据技术管理岗位的要求聘用技术管理人员,对于外部聘用的人员要进行综合考量,对于内部晋升的人员也要全面权衡,不可任人唯亲,只有从招聘上把好关才能尽量避免技术管理人员经验能力不足的情况出现。

3.3 采用新的技术管理模式,实现技术创新

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永恒的主题。美国苹果因为创新打败了诺基亚,成为行业内的龙头老大。因此,建筑企业应彻底改变因循守旧的观念,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营造创新的工作环境,激励员工实现技术创新。比如说定期组织技术培训、技术管理交流等座谈会,制定创新激励方案,提高员工学习新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技术人员在技术管理上的创新能力。

3.4 强化工程技术资料管理

上海品茶 工程技术资料管理是技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并加强对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首先,企业应当加大宣传力度,让全体施工人员意识到工程技术资料的重要性,并加强检查、监督力度。此外,建筑企业还要建立工程资料管理的规章制度,由专业的资料管理员进行资料的管理,督促相关部门安装规定正确编写并及时上交工程资料,确保工程技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4结语

总之,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对项目建设发挥着重要意义作用。为此应做好技术管理相关问题的全面研究分析,汲取丰富的管理经验,树立科学工作理念,掌握有效工作方式,进而真正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建筑单位的不断升级与良好转型。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篇10)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上海品茶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节能高效、舒适智慧、配置更新,实用愉悦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具有系统集成特点,发展历史短,但涉及范围广,进展速度快,是动态和相对的概念,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

上海品茶 产业信息网的《2012-2016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2012年为861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3.2%。如果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每年保持15%增速,如果智能化工程投资占投资额1%,那么智能化工程投资总额2013年在830亿左右,2015年为1100亿左右,2020年将达到4400亿左右。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聚焦在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智能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细胞,发展势头很强。

教育部于2006年在土建类学科开设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希望在培养建筑类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对电气智能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我校以此为契机,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着重对智能建筑解决方案的前期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到后期的运行维护,围绕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运行维护的费用占到全部费用的60%-70%数据分析、人才使用分析,开设智能建筑专业方向,面向建筑、物业管理行业。为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对“智能建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建筑为平台,依照建设部2003年颁发的《建筑智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技术标准要求,住建部2013 年《智能化系统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结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共同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一系列过程形成规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编写《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材,探讨教材教法,强化智能建筑中智能弱电各子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工程实施实践。加强学生对智能化系统设计、建设、运行及维护中实践技术的传授,使本专业的同学获得对智能建筑的整体体系及系统原理的掌握。我们的课程主要包含了智能建筑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重点讲授这些智能系统的原理、组成、设计原则、工程实施及维护运行等,使学生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原理、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各环节都进行学习掌握,培养建筑、物业管理行业建筑智能技术方面的综合技术人员。以满足智能建筑行业不同环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内容包括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用户需求与基本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任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会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专业协调、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要点、智能建筑的建设管理、智能建筑的工程招投标、智能建筑的施工与调试、智能建筑的工程验收与人员培训、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等。

上海品茶 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工程性强,既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把握实践技能的学习,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归结的主要问题有:

(1)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知识点多面广,增加了学生对所涉及的技术与系统掌握的难度。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对于每一个系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原理,还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因此学生就要掌握系统的构成、设备的选型,同时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时还要考虑工程实施的具体因素。

(2) 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实训设备运用与技术升级、更新,教师的知识架构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匹配。学生对这种工程背景较强课程的学习理解与知识掌握难度增加。因此建立并改善专业的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对于该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课程考核所涉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考核无法展示学生处理工作现场各方面及各种问题的能力,无法完整体现出课程的工程实践背景。

上海品茶 (4) 学生理解《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设施与设备还可能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切身体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进取。

教学实施与改进:

上海品茶 1、紧密结合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拘一格提升教师素质。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人才培养要求,分析《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教与学全过程,根据学院当前本专业建设现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改善本专业教师的知识架构,实行多条腿走路,分几步落实,聘任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专业实践性强,切忌闭门造车,可以考虑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将智能建筑专业领域业内专家、其他大学相关专业教授、建筑公司负责人、建筑行业协会负责人、系统及技术运维负责人聘为客座教授或者教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授课,鼓励一些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转行,到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进行单科进修,改善行业专业人才运用与学院人才培养效果。

2、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1)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企业交流与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及开放性开发方法,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上海品茶 (2) 通过构建企业岗位认知、理论实践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完整教学环节,依据“学生培养重在职业能力、内容选择基于工作过程、教师结构趋于专兼结合、教学环境模拟职业场所、教学方法遵循职教规律”五大核心理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与工作过程的结合。

(3) 教学项目实施设计采取:设计的学习情景单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同一实训场所完成,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实施法来支撑。

(4) 教学考评体系坚持: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根据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等五项指标综合评定。

实践教学与效果: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依照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行业企业人才使用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上海品茶 2.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包括口试(日常提问记录)、笔记、制定工作任务各项目的独立作业、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综合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总结能力。

3.落实好教学实训实习实践过程三阶段工作。

(1) 实训实习实践前(计划准备):制订实训实习实践方案;公布实训实习实践的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结合实训实习实践岗位,拟订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

(2) 实训实习实践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规章制度教育、岗位技术知识运用、操作工艺、技能训练;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作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技术小结和业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按照所领取的任务在确定的岗位,按要求完成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

上海品茶 (3) 实训实习实践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

上海品茶 经过多年来对《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的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应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创新,积极建设小型实践平台;最后,完善考核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注重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任课老师一直从事智能建筑中相关弱电子系统的实践教学,并承担企业项目生产的技术组织、工作,比如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不仅参与这些系统的方案设计与方案评价,而且还到工程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上海品茶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技术运用,开展对一些系统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比如视频监控中的智能视频分析、人脸识别等。教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在课程理论内容授课时,对案例涉及到的典型系统应用来讲解涉及的系统原理、设计思想及工程实施。并运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一些小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工程中遇到的可以提升为学术问题的困难传递给同学,让他们多思考,学会从工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

比如通过建设社区的安保系统来讲解智能建筑中的安全防范系统的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自动报警、安检等内容,同时讲授安保系统应用的一些新的智能技术比如射频识别技术、人像比对及定位技术等。通过将教师的技术成果融合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工作促教,项目帮教,教与学促进,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海品茶 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一个体现,为智能建筑的良好建设、运行与维护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是我们高等教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本文从一个非建筑类工科专业开设智能建筑课程的角度,阐述了我们课程建设的思路以及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希望对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智能弱电系统相关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富川.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 2008年

[2] 林建军,金炳尧.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11-113

[3] 高建华,胡振宇.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技术》 2013年02期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篇11)

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方法分析

(一)进行学习需求分析,科学设置英语教学内容

立足于学生的学习需求,是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英语教学是一个体现专门用途的活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科知识中的英语涉及内容范围广泛,不仅包括建筑材料、建筑方面的法律知识,还有建筑合同、建筑类型等不同方面。这一系列的结构中对于人才培养的层次以及类别也有所不同,比如可以分为建筑技术人员、建筑施工人员、建筑管理人员。与此同时,学习需求分析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学习者的英语信息、语言学习信息、职业交际信息以及课程学习环境等。立足于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英语教学来说,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方式以及行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是需要探究的内容。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结合学习需求分析结果,对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保证英语教学与行业市场需求的对接。

(二)选取使用合适的英语教学材料

英语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提升的重要环节。英语教学的材料是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载体。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英语教学材料是进行英语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英语教学材料的选择不仅要具有时代性,而且要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英语教学的教学效率,除此之外,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英语是建立在建筑工程学科基础上的一门复合型学科,所以要求学生在掌握建筑行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学科英语的学习,需要专业学科知识与英语学科知识进行一个结合和完善。英语教学材料的选择要根据不同地区进行区分,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材料的自我选择,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英语潜能。

上海品茶 (三)运用任务教学以及情景模拟教学模式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知识(篇12)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77-03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概况

上海品茶 (一)非建筑学专业的领域分布

非建筑学专业指与建筑学专业密切相关或相近的本科专业。随着我国学科体系的逐步完善,学科类别分化更为明细,这有利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由此也带动了本科专业的进一步分化,使一些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更为明显地表现为模块式结构,除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外,每一模块的知识培养规格都要求较高,基本上都对应一个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另一个本科专业。建筑学作为一个具有知识结构多元性特点的本科专业,与其对应的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也较多。

根据《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所列专业,与建筑学专业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见表1)的学科门类和专业领域分布呈现多元化、跨度大的特点。

上海品茶 表1 与建筑学相关或相近的非建筑学本科专业

注:表中所列本科专业以福建农林大学开设的本科专业为例。

(二)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

建筑学专业知识具有知识类型多元性、知识逻辑非线性的特点,且建筑学知识需要接收者在工程设计训练等实践过程中去掌握,要求建筑学知识接收者对建筑空间、建筑构成有一定的悟性,同时,还必须要有工程上的精确思维。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横跨了自然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结构呈现块状分布的肌理特点。因此,其知识逻辑并不体现为单纯前后紧密关联的线性关系,而是多向度关联,多层面融糅,网格状交织的空间关系。

上海品茶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建筑的内在构成要素,建筑的外部制约要素及建筑的核心问题――空间建构(见图1)。

上海品茶 图1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

上海品茶 (三)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的设置现状

目前,虽然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知识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需求,但在建筑类课程的设置及教学组织上,存在照搬建筑学现有课程、专业针对性不强、层次结构的专业逻辑不明确、深度不均衡等问题。

上海品茶 因而,不能简单地套用同一种模式来组织不同专业的建筑类课程教学,在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模块构成方面的教学研究需要开拓和深入,应探索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建筑类课程教学组织及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非建筑学专业高级人才的建筑学知识结构的需求。

二、知识模块构成分析在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中的引入

上海品茶 (一)知识模块的构成

上海品茶 建筑类课程可以概括为3个模块:建筑理论、建筑设计方法、建筑技术。每个模块又各由若干个子模块构成,子模块下为具体的课程,共同构成有机、完整、三维向度关联的建筑类课程知识系统(见图2)。

上海品茶 图2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构成

上海品茶 设计原理子模块下设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居住建筑设计原理”,针对民用建筑的2种类型讲述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为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奠定基础。

上海品茶 建构文化子模块下设课程:“中外建筑史”、“建筑美学”及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建筑素养,扩大学生的建筑视野为教学目的,进而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大木结构及古建筑构造。

上海品茶 空间组织子模块融于“建筑设计”课程的渐进式教学过程中,从空间启蒙、空间认知至空间体验,最终满足结构建筑功能、建筑意境之需要去塑造建筑空间。

形态构成子模块以“平面构成”、“空间构成”、“色彩构成”三大构成为基础,融入建筑要素,结合建筑模型制作及建筑设计实践,进行建筑形态构成方面的训练。

上海品茶 营造技术子模块包含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课程。对于园林、风景园林专业,还有更专门化的相关课程,如:“古建筑结构”、“园林建筑结构”、“园林建筑构造”、“园林建筑材料”等。

上海品茶 建筑物理子模块包含建筑声、光、热等方面的课程,“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及有关绿色、低碳、节能、节地方面的课程亦属此模块。

上海品茶 (二)对非建筑学专业进行建筑学课程知识模块构成分析的目的

上海品茶 本文针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非建筑学专业在教学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案例,以市场经济环境下非建筑学的建筑类课程设置为出发点和着眼点,将知识模块的构成分析应用到教学改革中,解决不同专业对相同建筑课程在认识深度、角度和层次上单一的现状,使建筑类课程的层次结构清晰化,不同专业的建筑课程选修个性化,最终实现建筑学相关或相近专业毕业生择业的多样化,从而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市场经济环境。

三、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选型

上海品茶 (一)知识模块的角度

上海品茶 城乡规划专业,建筑学可以是其专业培养方向之一,目前,随着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确立,城乡规划专业规范的出台[2],城乡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培养计划虽渐趋分化,但城乡规划的思维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建筑学的思维方法。对于多数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而言,要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不同层次需求,在城乡规划专业中设建筑学培养方向,依然是有必要的。

上海品茶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技术模块中营造技术子模块的相关课程,如材料、结构、施工技术方面的课程已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方向的学生而言,建筑理论及建筑设计方法模块是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

工程管理专业,为满足其对建筑工程管理的需要,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又必须是多元、全面的,但这并不等于必须掌握建筑学专业的全部,因为还有个认知层次及深度的差别。

上海品茶 环境设计专业,其认知建筑学问题的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建筑空间组织;二是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建筑技术问题,这里含有“建筑构造”等课程。

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研究对象是筑山、理水、植物、建筑这4个园林构成要素。因此,对建筑学知识的认知角度趋向园林建筑专门化。

(二)知识模块的层次

建筑类课程的知识模块层次可分为3种: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三阶层次的组成依次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二阶层次是将三阶层次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合并为扩大专业基础课,再加上专业课;单阶层次则将三阶层次的3个层次融合为1个层次来组织课程教学。

上海品茶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层次定位各有不同(见表2)。

上海品茶 表2 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层次选型

注:―单阶层次;―二阶层次;―三阶层次

(三)知识模块的深度

非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类课程知识模块深度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依次可分为4个级别:知、会、融、践。知,是对所学知识达到认识和了解的深度,在需要之时,知道有这么个知识,可以进一步查阅有关资料。会,是对所学知识达到领会的程度,在需要之时,知道用这种知识做简单的专业应用,而更深入的应用则由建筑学专业人士解决。融,是能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在需要之时,能灵活运用知识,辅助完成本专业的工作。践,是能将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到从事与这方面知识有关的建筑设计上,指导工程施工等专业实践技能的程度,且在这方面达到建筑学专业的水平。

不同专业,不同的建筑类课程模块,其深度定位亦各有不同(表3)。

上海品茶 表3 非建筑学专业建筑类课程的模块深度选型

注:―知;―会;―融;■―践

(四)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的建筑类课程模块选型

上海品茶 福建农林大学土木交通学院下设有工程管理专业,专业要求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工程法规的基础知识及相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工程管理各工作环节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工程管理能力,能从事土木工程建设的计划和规划、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工程监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上海品茶 在建筑类课程的模块选型上,对于空间组织、形态构成和建筑技术等课程的要求为专业基础课。建筑构造作为建筑技术下的营造技术,是该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认知水平需达到将所学知识融入本专业所从事的工作的高度。因此,教师要侧重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并能适当地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解决专业工作中的问题。

四、结论

建筑学专业与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园林、工程管理、土木工程等非建筑学专业有较大的相关度或相近度,因此这6个非建筑学专业对建筑学专业知识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建筑类课程在这6个专业中都有开设。非建筑学专业所开设建筑类课程不能生搬硬套建筑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模式,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定制适合本专业的建筑类课程体系、教学大纲,确定相关建筑类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

[ 参 考 文 献 ]

精选范文
相关文章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