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环境概述范本十二篇

时间:2024-03-18 18:22:04

战略环境概述

战略环境概述(篇1)

一、创业研究与战略管理

上海品茶 创业战略是创业和战略管理综合的产物,创业活动和战略行为的互补有利于企业实现财富最大化。战略研究与创业研究的结合,有利于更好地分析企业如何识别开发创业机会,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能力,及如何动态运作战略创业以创造财富。

最早提出应该将战略和公司创业结合起来的是Burgelman。他于1983指出,成功的公司是在多元与秩序、创业与战略管理之间获得了良好的平衡。无独有偶,Sandberg也指出成功的企业可以说都是创业理念的实现,而创业选择是公司战略管理的心脏。Barringer和Bluedorn的研究也从实证上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以169家美国制造业公司为样本,重点考察了战略管理的5个维度:环境扫描强度,计划柔性,计划长远性,计划涉入度和控制类型,及这5个战略维度与公司创业强度之间的关系。在数据运行后发现,除了机会长远性、财务控制分别与公司创业强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不显著之外,其他战略策略与公司创业强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都是显著。他们研究的贡献在于首次比较全面地着重检验了各种战略策略与创业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显著性关系的存在为创业战略学术概念的正式提出打下了基础。

上海品茶 二、创业战略维度的划分

什么是创业战略?王汝林在其《创业战略设计学》提到创业战略是根据市场的变化因素、自身的条件和潜能,寻找和制定出可以超常规快速发展模式的一种谋划,并根据这个谋划来调配自身实力、调度、运用和整合各种资源使创业企业快速崛起的一种战略。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创业战略研究领域,很多学者引入“维度”这一概念,从整体上研究创业战略选择的不同维度构成。林嵩,张帏,姜彦福(2006)认为创业战略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不同的新创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常常会采取不同的某几类战略方案。H111er和Frlesne对公司创业战略概念的维度进行了如下描述,积极引入新产品和新技术,寻求市场创新和生产制造环节的创新,在竞争中主动出击,倾向于作领先者而不是跟随者,敢于承担风险。他们把公司创业战略的维度确定为创新、超前行动和风险承担,形成了目前被广泛接受和使用的公司创业战略概念量表。

HcdOugal]和ROblNSON(1990)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将新创企业的战略分为两个主要维度:战略力度是适中的还是积极的,市场范围是广阔的还是狭窄的;Carter等(1994)采用同样的方法将新创企业的战略分为两个维度新创企业的差异化战略的差异化范围是大还是小,经营活动侧重于产品开发还是市场营销;Park和Bae(2D03)则通过对韩国新创企业案例研究,将创业战略划分为三个维度:技术能力(追随者还是领先者)产品市场成熟程度(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和目标市场(本土还是国际)。

上海品茶 现有创业战略概念的讨论远远不足,有必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划分维度,同时结合中国的客观实践,建立一套有效的新创企业战略分析框架,用于理论探讨和实证检验。王一军、王筱萍、林嵩(2009)结合不同的认识视角,提出两类创业战略的概念建构方式:一类是把创业战略分为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另一类是把创业战略分为超前行动、积极竞争、向外拓展。他们参考Zahra(1993)等的研究,发放800份调查问卷,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基于市场一产品分类的创业战略概念会比基于创业活动属性特征分类的创业战略概念检验结果略好一些,这说明前者对于创业战略的概念描述更为妥当一些。

三、创业战略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

制定创业战略,首先要考虑企业所处的环境因素。张明兴(2005)认为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竞争环境五个因素,企业需要对以上五种因素逐一进行市场调研,对战略选择提供依据。李大鹏(2005)基于对齐齐哈尔市民营中小企业的实地调研,运用SWOT方法综合分析了创业的内外部环境,认为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创业战略,实现成功创业。曲延军(2005)指出创业者自身技术和管理能力以及企业初创时所拥有的资源是企业走出第一步的关键;而后期企业技术战略和技术能力积累则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保障。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只有学习型企业才可能积累更多的技术能力,拥有长期竞争优势,以上两点都可以看作势企业的自身(内部)环境因素,而国家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产业保护和技术促进政策等则是影响新创企业发展的重要的外部环境因素。

上海品茶 (二)创业者。

上海品茶 创业者以及创业者所代表的创业团队是创业活动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创业者的意志力或者意图,是推进创业活动的催化剂。对于新创企业来说,创业者的自身素质和商业经验,毫无疑问确实能够左右企业的决策,进而对企业战略的制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理解创业者的偏好及其战略决策的过程极为重要。

(三)其他。

影响创业战略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如风险因素等,在这里不――赘述。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制定适宜的创业战略。

四、创业战略选择与创业机会

陈德智(2001)就创业的一般状况,指出四种创业战略:破釜沉舟,全力以赴;择人任势,乘虚而入;改变价值,以迂为直;夹缝生存,出奇制胜。他对四种创业战略进行了利弊与条件分析,并指出这四种战略并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创业者通常可以融合其中的2~3个不同的要素,重要的是创业者能够根据实际选择创业战略并付诸实践。张伟辉(2007)根据Park和Bae划分的三个维度,得出创业企业战略选择的七种类型:防御性模仿战略、替代进口战略、超前本地化战略、创造性模仿战略、国际差异化战略、早期市场进入战略、国际创新战略。朱奎(2007)按照生命周期理论提出六种中小企业创业阶段的战略选择:资源战略、依附战略、夹缝生存战略、局部市场战略、产业结构导向型战略、联合竞争型战略。

关于公司创业战略的基本模式,林嵩、姜彦福(2008)的分析认为公司对于创业机会的追逐成为理解公司战略创业化幅度的重要视角。创业机会的介入存在五种情况:1、创业机会成为公司战略框架的起点;2、创业机会的介入是在产业环境分析之后;3、公司对于创业机会的追逐是在产业环境和组织环境分析之后;4、公司在制定了公司的大致发展方向和战略定位之后;5、创业机会的追逐处于整个公司战略框架的终点。这五种情况的公司战略创业化幅度呈现由高到低的过程。出于全新创业机会赋予企业经营的影响,公司创业战略体现出其收益禀赋和风险禀赋,这两个方面成为公司创业战略最重要的属性。

五、结语

创业战略的制定对于新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创业活动及其复杂,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环境、创业者、风险投资背景等各种因素,检验不同战略方案的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战略环境概述(篇2)

0 引言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上海品茶 1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上海品茶 目前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对审计风险的计量为:

上海品茶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 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 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上海品茶 1.2 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 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社会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

1.3 无法描述道德风险 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展外,亦开始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由此产生了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但是,传统的审计模型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企业与审计主体串通舞弊,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主体接受贿赂;审计主体为了经济利益压低价格有损同业等。

1.4 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不完整 随着审计风险含义的扩大,审计风险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审计过程和所审计的对象,必须把审计风险的控制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把握,还应考虑审计环境影响、人员因素及后果等。审计风险范围也应扩大为审计主体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会计行业风险,还包括审计结论利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赔偿风险。

2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上海品茶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

2.1 认定层次风险 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上海品茶 2.2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 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2.2.1 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上海品茶 2.2.2 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2.2.3 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 Measurement 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2.2.4 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3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3.1 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 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战略环境概述(篇3)

0引言

上海品茶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由于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一系列新的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风险模型重新描述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iaasb,2003)。由此,我们可以将目前审计执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称之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而将新模型称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1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缺陷

目前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对审计风险的计量为:

上海品茶 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上海品茶 根据上式,在既定的审计风险下,检查风险可计算如下:

检查风险=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

上海品茶 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WWw.133229.Com该审计风险模型存在如下缺陷:

1.1只定性分析审计风险该审计风险模型只是定性地分析了客观存在的风险。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考虑了有关审计风险控制的环节,并用公式来描述审计风险的概率,无法直观地进行定量分析,即计量审计风险给审计主体带来的损失金额的可能性。

上海品茶 1.2审计风险因素不全面该模型考虑的风险只与审计过程和审计顺序有关,即只从审计主体的审计检查方法和审计对象的经营、内部控制方面考虑审计风险因素,未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产生的其他主要原因,如报表使用者的诉讼请求因素、社会宏观法律环境因素等。

上海品茶 1.3无法描述道德风险审计案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完全是由于技术上或程序上的失误造成的,审计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工作态度有时也会成为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人们除了关注审计技术和程序的发展外,亦开始关注审计主体的自身行为,由此产生了审计主体的道德问题。但是,传统的审计模型无法描述由于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风险,包括:企业与审计主体串通舞弊,出具不恰当的审计报告;审计主体接受贿赂;审计主体为了经济利益压低价格有损同业等。

上海品茶 1.4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不完整随着审计风险含义的扩大,审计风险控制就不能只局限于审计过程和所审计的对象,必须把审计风险的控制放在一个系统中全面把握,还应考虑审计环境影响、人员因素及后果等。审计风险范围也应扩大为审计主体风险、会计师事务所风险和会计行业风险,还包括审计结论利用中产生的法律风险以及赔偿风险。

2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发展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形式上有所简化,但审计风险的内涵和外延却扩大了。

上海品茶 2.1认定层次风险认定层次风险指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其他相关具体认定层次的风险,包括传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认定层次的错报主要指经济交易的事项本身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发生的错报,企业管理当局由于本身的认识和技术水平造成的错报,以及企业管理当局局部和个别人员舞弊和造假造成的错报。

2.2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会计报表整体层次风险主要指战略经营风险(简称战略风险)。把战略风险融入现代审计模型,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审计风险分析框架。

上海品茶 2.2.1从战略风险的定义来看:战略风险是审计风险的一个高层次构成要素,是会计报表整体不能反映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的风险。这种风险源自于企业客观的经营风险或企业高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的交易和事项在本身真实的基础上,怎样发现会计报表存在的错报,将审计重点放在各类交易和账户余额层次,而不从宏观层面考虑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很可能只发现企业小的错误,却忽略大的问题;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解决的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层通同舞弊、虚构交易或事项而导致会计报表存在错报怎样进行审计的问题。

2.2.2从审计战略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是在系统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从战略角度入手,通过经营环境—经营产品—经营模式—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可将会计报表错报风险从战略上与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模式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在源头上和宏观上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把握审计风险。而将环境变量引入模型的同时,也将审计引入并创立了战略审计观。

上海品茶 2.2.3从审计的方法程序来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注重运用分析性程序,既包括财务数据分析,也包括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且分析工具多样化,如战略分析、绩效分析等。例如毕马威国际(kpmg)为应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念与方法,研究制定了经营计量程序(businessmeasurementprocess,bmp),专门分析企业在复杂的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下的经营情况,以确定关键经营风险如何影响财务结果。bmp提供了一个审查影响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流的分析框架。

上海品茶 2.2.4从审计的目标来看:现代审计是为了消除会计报表的重大错报,增强会计报表的可信性。为达到此目标,注册会计师应当假定会计报表整体是不可信的,从而引进全方位的职业怀疑态度,在审计过程中把质疑一一排除。而该模型充分体现了这种观念。

上海品茶 3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应用框架

上海品茶 3.1确定总体审计风险概率审计风险可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可能和极小可能。可能性一般按概率来进行表述,如极小可能的概率为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战略环境概述(篇4)

上海品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10)09-0087-05

曹玉珊(1973—),男,管理学博士,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会计学院副教授,理财系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江西南昌330013)

上海品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逐渐走红,“企业财务战略管理” ①的说法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更有学者认为,企业财务管理已经进入了“财务战略管理”时代[1](p8)。但是,迄今为止,“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一词的含义仍然众说纷纭。争议的代表性观点集中在:企业财务战略是“企业战略中的财务”还是“财务中的企业战略”?本研究拟针对该两大代表性的争议观点进行深入剖析,提出财务与战略相整合视角下的财务战略概念,并讨论以该概念为基础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一、企业战略中的财务:传统概念及其困境

(一)“企业战略中的财务”概念解析

上海品茶 因为“财务战略”一词的产生源自“企业战略”一词的广泛运用,所以把财务战略视为企业战略的支持手段即“企业战略中的财务”,是较为自然的逻辑。它强调企业战略既定,而财务战略的主要目的与功能在于解决企业战略实施所导致的资金需求,即支持企业战略的实现。典型的概念定义如:(1)财务战略是为谋求企业资金有效的流动和实现企业战略,为增强企业财务竞争优势,在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对资金流动影响的基础上,对企业资金流动进行全局性、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谋划,并确保其执行的过程[2](p25);(2)财务战略是指在企业战略统筹下,以价值分析为基础,以促使企业的资金长期有效均衡地流转和配置为衡量标准,以维持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为目的的战略性思维方式和决策活动[3](p7)。总而言之,传统概念有两大特点:第一,像定义“企业战略”一样定义“财务战略”,强调战略管理的一些特征,比如,以环境分析或价值分析为基础、具有长期性与全局性、目的是维持竞争优势或长期盈利能力、重点在战略制定环节等;第二,认为财务战略是从属于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子战略,重点在于谋划资金流动的长期有效均衡。目前国内权威的相关教科书,如《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4](p60)即是按照传统概念来阐述财务战略问题的,认为:公司战略分为企业战略(总体战略)、业务单位(层)战略②与职能战略三个层次;财务战略是与生产战略、营销战略、研发战略、人力资源开发战略等并列的职能战略。

(二)传统概念的困境

上海品茶 把财务战略视为企业战略之支持战略的传统概念,有以下两个解释困境。

上海品茶 第一,财务战略与业务单位战略进而总体战略之间三级关系的衔接问题。财务战略的分类标准有总体战略标准(或企业生命周期标准)与财务活动领域标准,而后者比前者更为常见。按照总体战略标准可将财务战略分为成长型财务战略、稳定型财务战略、收缩型财务战略等三类战略;按照财务活动领域标准可将财务战略分为投资战略(或资金管理战略,包含成本管理战略)和筹资战略(含股利分配战略)等两类战略。由于已经认定财务战略从属于企业战略,并且可以从资金流的角度加以解释,所以上述两个分类标准之间的逻辑关系还不至于十分复杂。但是,在企业战略的三级架构中,我们必须关注的下一个重要问题在于:财务战略分类标准与业务单位战略分类标准如何衔接?因为无论是从组织关系还是从业务关系来看,财务战略与业务单位战略之间都是距离更为接近的两个概念。也就是说,财务战略的分类标准应该还有一种“业务单位战略标准”,或者退一步讲,财务战略至少应该可以得到业务单位战略的解释。但是较为遗憾,现有的文献中很少讨论财务战略分类标准与业务单位战略分类标准之间的逻辑联系。迈克•波特认为,业务单位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与集中化战略三种,企业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据此,可将以财务战略为代表的企业战略层级架构及其分类如图1。

图1显示,每一种业务单位战略都与一类财务战略相对应,而每一类财务战略已经按照企业战略标准进行了分类(即三种增长类型)。因此,对财务战略的分类而言,业务单位战略标准即使符合逻辑,也会显得有些多余——仅仅是加大了战略选择分类的复杂性。

第二,财务战略与一般财务决策的区分问题。一般财务决策是现有财务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因此,将财务战略与一般财务决策区分开来,也有助于明确财务战略的概念并突出财务战略管理的意义。但是,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传统概念界定的“财务战略”,只是简单照搬“企业战略”概念形式来定义“财务战略”,并没有明显地区别于一般财务决策。

二、财务中的企业战略:“相对独立性”的延伸与难题

(一)“财务中的企业战略”的概念解析

从字面上看,“财务中的企业战略”有两种含义:(1)运用企业战略来支持财务管理行为;(2)在财务管理行为中融入战略管理思想。鉴于前述几乎已成定论的企业战略对财务战略的统领关系,第(1)种含义是难以被人接受的。因此,第(2)种含义才成为可能。这种含义往往通过强调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来解释。阎达五、陆正飞[5]从两个角度考察了财务战略相对独立的存在意义:从企业战略角度看,财务管理进而财务战略因为货币的独立存在、资金的有限性、企业对现金流状况的关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等四个方面原因而具有相对独立的内容,同时由于企业活动的多重属性(很难区分财务活动与非财务活动)使得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之间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企业财务活动的任何领域都同时存在着“战略性”(即带有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的方面和“策略及战术性”的方面,据此可以列出一些主要的、具备“战略性”的财务管理活动即财务战略。强调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的典型定义如:财务战略是对企业总体的长期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财务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原则[6](p7)。这种概念基本按照财务学概念的范式来定义“财务战略”,没有非常鲜明的“企业战略”一词的痕迹,而又有机地糅合了“企业战略”的基本特征,即全局性和长期性。

(二)“相对独立性”的难题

上海品茶 强调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可能由于单方面突出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进而间接挑战企业战略的强势地位。因此,站在学科定位或企业组织的角度③,“相对独立的”财务战略概念难以广泛流行,难以避免解释乏力与操作性欠缺等方面的问题。

1.“去业务战略化”问题。“战略”的概念,最初是以“业务战略”如成本领先战略的思想进入企业管理范畴的,然后才进一步形成“企业战略”的概念。因此,业务战略又称为“一般战略”。但是,强调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却存在“去业务战略化”的倾向。源自财务目标的财务战略自成体系,与企业战略、业务战略等之间没有直接对应关系。

“去业务战略化”的财务战略体系有两种表现:第一,认为财务战略就是筹资战略(资金筹集战略),不包括投资战略,因为后者更像是业务战略,如实现成本领先的项目投资战略;第二,即使认为财务战略也包含投资战略,该投资战略也只是以资金的规模大小来解释,并不涉及资金规模所依托的实体业务特征,即不考虑实体业务能否消化既定规模的资金量,也不考虑实体业务能否在投资之后实现企业目标。

2.关于“战略”的内涵特征问题。强调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性事实上是绕开“企业战略”概念的中介,直接将“战略”与“财务”相结合,分辨财务活动中的“战略性”方面以归类、定义财务战略。因此,挖掘“战略”一词的内涵特征并将其与“财务”相结合至关重要。但是,这种挖掘与结合的工作又将遭遇下列尚未捋清的问题:(1)“战略”的本质就是长期性和全局性两大特征吗?(2)如果承认“战略”是长期的和全局的,而“财务”注定只是短期的和局部的,那么将“战略”与“财务”相结合还有意义吗?(3)如果“财务”可以被赋予长期的和全局的职能,那么引导“财务”的财务目标就必须具备长期性和全局性的元素,如此,财务目标应该如何重新定义?财务目标与引导“战略”的企业目标之间又将如何区别与联系?(4)假设“战略”与“财务”相结合的基础障碍可以去除,那么“财务”的自身特征如可计量性等又将如何在“财务战略”中合理地体现?

三、财务与战略的共生相辅:整合视角下的财务战略概念

综上所述,可知“财务战略”概念之争的实质是“战略”与“财务”的概念结合方式问题:(企业战略的)统领还是(战略向财务的)渗透,抑或其他?现存争议中的前述两种结合方式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颇:统领方式即“企业战略中的财务”重战略轻财务,而渗透方式即“财务中的企业战略”则重财务轻战略。因此,一种“成本”较低的概念整合方式应运而生,即财务与战略的共生相辅性,比如认为:财务战略管理是企业战略的价值管理形式(价值的一面),而任何其他类型的企业战略都可以认为是企业财务战略的载体(物质的一面)[7](p24)。

(一)财务与战略之共生相辅的可能性

至少有以下四点理由, 可以论证财务战略与业务战略是共生相辅的。

上海品茶 1.企业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同质性。在西方,财务目标和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目标和企业管理目标,这两组概念通常是不加区分的[7](p21)。如“企业价值最大化”既是企业目标或企业管理目标,又是财务目标或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目标引导企业战略,财务目标引导财务战略。

上海品茶 2.财务战略的可分辨性。基于经典财务管理教材的内容组成,可知财务战略实质是财务管理循环中的财务规划或预测环节,即资金“量”的决策(“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企业需要投放多少资金、需要筹集多少资金。而一般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循环中的(狭义)财务决策环节,即资金“质”的决策(“解决问题的第二步”)——企业投放的资金方向如何(资产结构与投资项目决策)、筹集的资金性质如何(资本结构与筹资方式决策)。资金“量”的决策需要考虑全局性、长期性以及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等因素,包含“战略”的元素,因此可被称为“财务战略”。资金“质”的决策则更为细致、务实,主要考虑战略目标的具体实现方式问题,是“战术”问题,因此可被称为“一般财务决策”。可见,财务活动中包含有战略性质的一面并且可将其分辨出来。

3.财务战略与业务战略的相互支持性。财务战略关注资金量的投放与筹集,业务战略关注企业竞争优势的建立与维持。没有必要的资金注入,企业就无法从事具体的业务尤其是特定的业务,竞争优势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财务战略对业务战略的支持作用毋庸置疑。但是辩证地看,业务战略对财务战略的支持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业务战略,财务战略就无法实施也没有意义。这是因为财务战略的价值管理核心要求即“价值创造”,必须通过业务战略的物质管理形式即维持企业竞争优势的“业务”来实现。比如,筹资战略中的增发配股或者债务调整在理论上和实务上都有利润率的要求④。

4.传统概念与“相对独立性”概念的思想准备。传统概念中,财务战略按照总体战略标准分类表明了财务战略与总体战略之间的亲缘性。“相对独立性”概念也认为财务战略涉及了企业战略的所有重大方面,因此是职能战略体系中最为特殊、最为重要的企业战略成分。这些观点都为财务与战略的共生相辅性做好了思想铺垫。

(二)整合视角下的财务战略概念

上海品茶 财务与战略的共生相辅性表明财务战略与业务战略是内在相连而并存的,只不过外在的认知形式即分类标准的侧重点不同而已。如此,可将“财务战略”定义并分类如下:财务战略是指企业一定时期中为实现一定的财务目标,针对企业财务活动而进行的系统的、概括的并以明确的财务比率标识的财务决策活动,主要包括一般财务战略如筹资战略、投资战略、营运战略(含成本战略和营销战略)、分配战略等和特殊财务战略如并购战略(含剥离和分立战略)等分部财务战略[8](p47)。

图3为整合视角下的财务战略分类体系,明确了财务与战略的共生相辅性。财务战略与业务战略之间存在内在逻辑联系,因此不必强调外在的具体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认可企业战略的两个方面性质即是认可依据该两个性质“相对独立地”分类。它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传统概念中“财务战略与业务单位战略进而总体战略之间三级关系的衔接问题”,以及“相对独立性”概念中“‘去业务战略化’问题”。至于前述两大类概念中另两个难题,“财务战略与一般财务决策的区分问题”和“关于‘战略’的内涵特征问题”,图3并没有明确体现,但是可以根据财务与战略的共生相辅性进行演绎。

四、整合视角下财务战略的未来主要研究方向

以上简要分析了关于财务战略概念界定的几种观点,并且认为整合视角下的财务战略概念解释力更强。但是,财务战略作为一个新兴概念,从任何角度对其定义都可能具有一定的风险,整合视角也不例外。因此,以下对以整合视角下的财务战略概念为基础的未来相关研究方向再做一点简要的讨论。

(一)财务战略的性质

财务战略的性质是财务战略概念区别于其他战略概念的重要因素。因此,关于财务战略性质的界定是未来研究的首要问题。曹玉珊[8](p47)认为,整合视角下的财务战略特征性质包括全局性、系统性、时期性、可计量性、内源性和相对独立性及财务目标导向性等。在这些性质中:第一,全局性和系统性是公认的“战略”特性,而且均指企业整体,将其直接移植进入“财务战略”概念应无异议。第二,时期性和内源性与公认的“战略”之长期性和“内、外部环境分析或价值分析”相对应。这是因为财务报表信息是一定时期的唯一可供战略分析之用的信息。进一步来说,时期性和内源性使得长期性和“内、外部环境分析或价值分析”可以落实到可操作的层面上来,因此可将其视为财务战略性质对“战略”性质的重要发展。第三,可计量性是源自“财务”特性而将其直接移植进入“财务战略”的性质。从一定意义上讲,可计量性是财务战略区别于其他战略的唯一特性,也是财务战略在整个企业战略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原因所在。第四,相对独立性及财务目标导向性是对传统概念中“企业战略导向性”的一种变革。不过,由于企业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同质性,这种变革不如说是其本来面目的恢复。

但总而言之,这些性质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表达财务战略的本质特征却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释。

(二)企业目标的发展与财务战略的外延

所有企业战略都是企业目标导向的。因此,企业目标的界定对于财务战略概念界定进而财务战略研究而言至关重要。财务战略的概念也必然随着企业目标的发展而发展。在整合视角下,由于企业目标与财务目标的同质性、财务与战略的共生相辅性,所以财务战略和企业战略(业务战略)是财务目标与企业目标共同引导的,只是鉴于侧重点不同,我们认为财务战略对应财务目标、企业战略对应企业目标。但是,就是这种侧重点不同的偏差,有可能在动态过程中导致财务战略概念的分歧。这就是企业目标的发展与财务战略的外延问题。近年来,企业目标的概念有了许多显著的发展,比如在传统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观念之中加入了企业增长等利益相关者目标或者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责任的履行等等非财务的要求。作为企业目标直接引导的企业战略也许可以跟上企业目标由股东目标向利益相关者目标、由财务目标向非财务目标发展的步伐,然而财务目标及其直接引导的财务战略是否能够适应或者如何适应这种变化趋势却还是一个不太明朗的问题。

(三)财务战略的制定方法与可持续增长模型

在明确了财务战略的概念之后,财务战略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财务战略的制定方法问题,因为如同企业战略,财务战略的重心也在于其制定或规划阶段。目前流行的财务战略制定方法有两类[4](p165-182):基于企业发展阶段或产品生命周期;基于价值创造/增长率矩阵。这两类方法都与企业增长状态及其效率的判断有关。企业增长状态及其效率应如何判断。目前,文献中的判断方法主要是可持续增长模型,包括“基于会计口径的”希金斯模型与范霍恩模型以及“基于现金流口径的”的拉巴波特模型与科雷模型等。但是,关于这些模型的假设是否合理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而其理论基础则更没有定论。因此,发展一个合理的可持续增长模型,并关注基于该模型来制定财务战略的操作性问题,是提升财务战略研究实用价值的当务之急。

(四)财务战略管理学科的构建

构建一个专门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无疑能够进一步推动财务战略的研究。鉴于财务战略的概念尚存争议,企业目标与财务目标发展对于财务战略概念发展的重大影响,以及财务战略的制定是财务战略管理的重心阶段,专门的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主要内容应该就在于这三个方面。而其学科内容框架的“专门性”,还可以通过与相关学科内容的比较区分来探讨。

1.财务战略管理学与财务管理学的关系。财务管理学内容基本是按财务管理循环来安排的。财务战略管理学的内容应集中在财务管理循环中的财务规划或预测环节,当然也应该包括财务分析环节,类似于企业战略制定中的战略分析阶段,主要是企业财务可持续增长潜力及其约束因素的分析。

2.财务战略管理学与战略管理会计学(含战略成本管理学)的关系。一般认为:财务管理学注重财务决策;管理会计学(含成本会计学)注重决策的执行即预算管理与业绩评价(含成本核算)。因此,根据财务管理学和管理会计学两个基础学科分立的现状或习惯,理论上整合的财务战略管理学与战略管理会计学(含战略成本管理学)也可以在形式上相互独立:财务战略管理学主要阐述财务战略的制定;战略管理会计学则主要阐述财务战略的实施与绩效评价,如将战略规划要求融入全面预算的战略预算管理、战略导向的内部控制⑤、运用平衡计分卡和经济附加值战略业绩评价体系等。

3.财务战略管理学与企业战略管理学的关系。因为业务战略与财务战略的共生相辅性,所以财务战略管理学不可避免地涉及企业战略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应该把财务战略管理学作为介于财务管理学与企业战略管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来看待。因此,财务战略管理学应次要阐述业务战略的内容,而在主要阐述财务战略内容的同时,重点阐述财务战略与业务战略的配合问题。

注释:

①学术界还有“企业财务战略”、“财务战略管理”、“财务战略”等多种提法,以下不加区别。

②业务单位(层)战略又称为“业务战略”、“一般战略”、“竞争战略”或“经营战略”等,以下不作区别。

③企业的财务管理机构是从属于制定企业战略的最高决策层的下一级组织机构,职责是为最高决策层的决策提供有用的“建议”。

上海品茶 ④实务要求参见《证券法》中公司发行股票和债券的相关规定。理论要求就是财务杠杆原理。

战略环境概述(篇5)

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在该系统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生存的环境以及自身的禀性,比如,物种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一定的水源区域内才能生存,而它们自身又有着食肉、处于食物链条的中间等多种特性。因此,围绕它们生存的环境以及其自身的禀性,它们就必须有自身的战略,比如不耐寒的动物可能选择冬眠,食肉的动物可能选择群居,防止被其他动物吞食的动物则要具备较快的速度等等。这些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禀性约束下所采取的基本战略。

本文将这种道理引入到产业分析中来,论述产业生态系统内各企业的竞争战略问题。

一、引言

1 产业生态系统的引入。生态系统(eco-system)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由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物理环境共同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产业生态系统是从生态学的自然生态概念引申出来的仿生概念,本文把产业生态系统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产业内的企业之间,产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系统。

本文引入产业生态系统来研究企业竞争战略,有利于理清产业生态系统中各物种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各物种更有效地找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定位,

上海品茶 2 生态位的含义演变。wwW.133229.coMwhittaker(1975)认为,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其机能关系,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相对位置,这是针对生物学而言的,生态位的概念在产业研究中日益重要,对其含义的认识却并不一致(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生态位的理解,学者们各不相同,但大致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强调物种在环境中的资源拥有情况;另一是物种对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也即自身的综合实力。所以,对生态位的理解应既强调物种所处的环境,又强调物种自身的综合能力。

因此,本文所讲述的生态位是指: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环境状态、自身的资源禀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位置情况。

上海品茶 3 竞争战略的研究方法。在战略的研究上,波特有其著名的论断,并提出三个基本的战略。后续学者在战略研究上也做过很多研究。综合这些研究,可以看出,针对竞争战略问题的研究均有一个很重要的流程:

上海品茶 也即在分析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拥有情况,来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如图1:

上海品茶 本文正是在这一方法的指引下,通过生态位的理论研究,将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描述为生态位的特征,这些生态位特征对企业是本质性的,对其竞争战略选择是决定性的。因此,只需要分析每个企业的生态位特征,就可以选择其对应的战略,从而将战略与生态位联系起来。

上海品茶 二、生态位的表现因子及战略体现

上海品茶 前面已经描述了生态位的含义,那么对于这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进行衡量呢?描述清楚生态位对战略制定有何作用?

上海品茶 1 生态位的表现因子。生态位是指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环境状态、自身的资源禀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位置情况,它描述的是一个企业对外部环境依赖的大小程度以及自身生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只有将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战略。

企业生态位的表现因子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考虑:

上海品茶 (1)环境维度:指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由于是处于产业生态系统当中的,因此,外部环境既指生态系统外的一切因素,又指产业生态系统中同种物种所施加的环境。

上海品茶 环境维度对于生物而言,意味着其生存的环境,比如温度,水,阳光,草原等,这些是物种生存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在产业层面上,本文将环境维度用以下因子加以描述:

①发展环境和行业政策

②市场结构特征

上海品茶 ③行业特点与发展阶段

上海品茶 发展环境和行业政策是对外部环境的一个总称,不仅仅对于产业生态系统内的企业,对于外部企业,也同样适用于这样的环境。这是企业乃至产业生态系统生存的大背景。对于这个因子,更多需要考虑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数以及政府部分对于行业发展的态度,很明显,企业在经济萧条与繁荣时期的存活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而对行业发展的态度会体现在政府政策当中,同时,发展环境与行业政策还体现于企业对于环境的敏感程度和依赖程度。

市场结构特征主要考虑行业的市场结构特点以及进入、退出壁垒。市场结构则为市场上的竞争状况,体现为企业数目的多少以及市场上同类企业的大小、强弱,而进入、退出壁垒则表示进入或者退出此行业的难易程度。

行业的特点与发展阶段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行业的特点,主要侧重于财务方面进行体现,比如有些行业利润率比较高,有些行业净现金流产生比较及时。另一是行业发展阶段,这是描述行业是处于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的重要变量。

上海品茶 (2)内部维度:指企业的内部禀性及其综合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这就好比生物是吃草还是吃肉一样,每个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内部都有其固定的禀性,同样,“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也反映了生物的自我管理能力。

内部维度对于生物而言,意味着该生物的特性,比如在食物链条中的位置,食物特性等,这些是生物发展壮大的条件。那么在产业层面上,本文将内部维度用以下因子加以描述:

上海品茶 ①价值链条中的位置

②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

上海品茶 ③价值链条的个数

上海品茶 价值链条中的位置,主要体现为企业附加值的多少,如企业处于价值链条的底层,则表示其附加值比较低,而处于价值链条的顶层则表示附加值很高。这就如同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位置,显然,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于企业自身的影响和要求是不同的。

上海品茶 企业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很广泛的指标,统指企业的综合实力,这是:企业内部的重要特性,包括技术创新,生产制造,组织管理,营销管理等多个层面。

价值链条的个数则是对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受联系多少的度量,价值链条数多,则表明该企业在价值链中被广泛联系,因而具有较重要影响,相反,价值链条少,则表明企业参与产业生态系统的联系较少,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业务比较单一,风险较大。

将生态泣的表现因子概括如下(表2):

2 生态位表现因子特征及战略含义。作为一个企业,其主要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为生存,二为发展。环境维度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生存,如果对环境维度进行量化打分,则需要设置一个基准分,基准分则表示企业仅仅能维持生存,也即环境维度拘考量上需要有一个最小基准,这也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具备了这样的环境,企业才能生存下来,而比基准分高的等绩则有:基本维持生存、生存环境良好,生存环境优异等。

上海品茶 而内部维度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发展问题,如对其进行量化打分,则得到企业的发展指数,根据发展指数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有基本发展,有较大发展,有很大发展等多个等级。

因此,从环境维度和内部维度进行考虑,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基本维持生存的企业,其首要战略是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并且需要严重关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前应对,加强风险防范,同时,迅速行动,不断积累自身实力,扩大规模,改变对于环境的严重依赖性。

对于生存环境较好和优异的企业,其生存问题不会受到威胁,企业的主要战略是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因此,此时需要落实到对发展指数的评估上,如果企业基本发展或者有较大发展,则要分清其中的原因,或者拓宽自己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链条,或者提升自身在价值链条中的位置,或者拓展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如果企业有很大发展,则主要采取维持战略。参见图4:

三、电信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生态位

上海品茶 1 电信产业生态系统构成。电信产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相关电信企业、消费者和市场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

电信产业生态系统由供应主体、需求主体和产业协调者三部分构成。参见表3:

上海品茶 在上述电信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进行竞争战略制定研究的重点在于该生态系统的供应主体,供应主体是产业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需求主体以及产业协调者,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均可看成是供应主体所面临的环境。

在供应主体中,最为主要的是运营商,内容与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与集成商。

上海品茶 2 电信产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位。根据表2中所列出的生态位表现因子进行分析。

(1)运营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电信运营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自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1998年邮电分离,1999年移动、寻呼剥离,2002年电信与网通南北分拆,中国电信市场上形成了移动、电信、联通、网通、铁通和卫星通信的“5+1”竞争格局,直到2008年,电信业务重组,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全国性业务运营商,电信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必将继续大力支持。因此,从运营商所处的发展环境和行业政策角度,正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

上海品茶 从市场结构角度,目前三大全国性业务运营商,形成了垄断竞争的格局,而且电信网络的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因此,运营商是一个进入退出壁垒都很高的行业。

从行业特点与发展阶段角度,该行业具有前期投人大,后期运营成本小的特点,行业发展的商机无限,随着经济交往的频繁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多。

上海品茶 在价值链角度,电信运营商处于价值链的顶端,是最接近消费者的,而且价值链数目较多,成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是产业生态系统的价值枢纽。虽然内容与服务提供商也直接面对消费者,但是,大部分业务必须有运营商的网络环境方能进行。

上海品茶 在企业竞争力上,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总体竞争力较强。

上海品茶 (2)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在环境角度,内容与服务提供商没有运营商那么优异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整个电信产业的兴起,这些企业的发展环境和产业政策较好;对于市场结构,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则呈现出白热化竞争的态势,进入和退出壁垒比较低。

在价值链上,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处于底端,离消费者较远,当然,与消费者也有许多直接接触,但是,在电信产业系统中很难摆脱运营商的网络环境。

(3)设备制造与集成商。设备制造与集成商具有与内容与服务商类似的环境维度和内部维度,所不同的是该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稍大。这些企业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如手机)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设备(如路由器)提供商。对应的企业有三星,华为,ericsson等。

以下将这三大供应主体的生态位表现因子评估情况列表如下(见表4):

四、电信产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上海品茶 结合前面的分析,讨论运营商、内容与服务商、设备制造集成商的基本战略方向。

1 运营商。根据生态位表现对竞争战略的选择,运营商应选择紧跟时代的维持战略,紧跟时展态势,保持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具体策略有:

(1)努力维持目前的产业环境和价值链结构。

上海品茶 (2)不断加强管理,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与其他运营商抗衡。

(3)细分客户市场,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上海品茶 2 内容与服务提供商。根据生态位表现对竞争战略的选择,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应选择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具体策略包括:

上海品茶 (1)努力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推行行业标准,进行行业的重组和整合。

上海品茶 (2)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战略性合作,稳固提高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3)开拓与顾客直接式接触领域,拓展营销渠道。

3 设备制造与集成商。根据生态位表现对竞争战略的选择,设备制造与集成商应选择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应注意应用的具体策略包括:

(1)塑造良好行业环境,抢占行业标准,提高自身竞争力。

战略环境概述(篇6)

上海品茶 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在该系统中,每个物种都有其生存的环境以及自身的禀性,比如,物种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一定的水源区域内才能生存,而它们自身又有着食肉、处于食物链条的中间等多种特性。因此,围绕它们生存的环境以及其自身的禀性,它们就必须有自身的战略,比如不耐寒的动物可能选择冬眠,食肉的动物可能选择群居,防止被其他动物吞食的动物则要具备较快的速度等等。这些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在自身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的禀性约束下所采取的基本战略。

上海品茶 本文将这种道理引入到产业分析中来,论述产业生态系统内各企业的竞争战略问题。

一、引言

1产业生态系统的引入。生态系统(eco-system)是一个生物学概念,指由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物理环境共同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产业生态系统是从生态学的自然生态概念引申出来的仿生概念,本文把产业生态系统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某产业内的企业之间,产业与其外部环境之间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系统。

本文引入产业生态系统来研究企业竞争战略,有利于理清产业生态系统中各物种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各物种更有效地找准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定位。

2生态位的含义演变。Whittaker(1975)认为,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其机能关系,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相对位置,这是针对生物学而言的,生态位的概念在产业研究中日益重要,对其含义的认识却并不一致。

可以看出,对于生态位的理解,学者们各不相同,但大致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强调物种在环境中的资源拥有情况;另一是物种对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也即自身的综合实力。所以,对生态位的理解应既强调物种所处的环境,又强调物种自身的综合能力。

因此,本文所讲述的生态位是指: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环境状态、自身的资源禀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位置情况。

上海品茶 3竞争战略的研究方法。在战略的研究上,波特有其着名的论断,并提出三个基本的战略。后续学者在战略研究上也做过很多研究。综合这些研究,可以看出,针对竞争战略问题的研究均有一个很重要的流程:

上海品茶 也即在分析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拥有情况,来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

上海品茶 本文正是在这一方法的指引下,通过生态位的理论研究,将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描述为生态位的特征,这些生态位特征对企业是本质性的,对其竞争战略选择是决定性的。因此,只需要分析每个企业的生态位特征,就可以选择其对应的战略,从而将战略与生态位联系起来。

上海品茶 二、生态位的表现因子及战略体现

前面已经描述了生态位的含义,那么对于这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进行衡量呢?描述清楚生态位对战略制定有何作用?

上海品茶 1生态位的表现因子。生态位是指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所处的环境状态、自身的资源禀赋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位置情况,它描述的是一个企业对外部环境依赖的大小程度以及自身生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只有将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才能制定出合适的战略。

企业生态位的表现因子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考虑:

上海品茶 (1)环境维度:指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由于是处于产业生态系统当中的,因此,外部环境既指生态系统外的一切因素,又指产业生态系统中同种物种所施加的环境。

上海品茶 环境维度对于生物而言,意味着其生存的环境,比如温度,水,阳光,草原等,这些是物种生存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在产业层面上,本文将环境维度用以下因子加以描述:

①发展环境和行业政策

②市场结构特征

上海品茶 ③行业特点与发展阶段

上海品茶 发展环境和行业政策是对外部环境的一个总称,不仅仅对于产业生态系统内的企业,对于外部企业,也同样适用于这样的环境。这是企业乃至产业生态系统生存的大背景。对于这个因子,更多需要考虑国家的经济发展指数以及政府部分对于行业发展的态度,很明显,企业在经济萧条与繁荣时期的存活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而对行业发展的态度会体现在政府政策当中,同时,发展环境与行业政策还体现于企业对于环境的敏感程度和依赖程度。

市场结构特征主要考虑行业的市场结构特点以及进入、退出壁垒。市场结构则为市场上的竞争状况,体现为企业数目的多少以及市场上同类企业的大小、强弱,而进入、退出壁垒则表示进入或者退出此行业的难易程度。

上海品茶 行业的特点与发展阶段包括两个内容。一是行业的特点,主要侧重于财务方面进行体现,比如有些行业利润率比较高,有些行业净现金流产生比较及时。另一是行业发展阶段,这是描述行业是处于朝阳产业还是夕阳产业的重要变量。

(2)内部维度:指企业的内部禀性及其综合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这就好比生物是吃草还是吃肉一样,每个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内部都有其固定的禀性,同样,“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也反映了生物的自我管理能力。

内部维度对于生物而言,意味着该生物的特性,比如在食物链条中的位置,食物特性等,这些是生物发展壮大的条件。那么在产业层面上,本文将内部维度用以下因子加以描述:

①价值链条中的位置

上海品茶 ②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

③价值链条的个数

上海品茶 价值链条中的位置,主要体现为企业附加值的多少,如企业处于价值链条的底层,则表示其附加值比较低,而处于价值链条的顶层则表示附加值很高。这就如同食物链中生物所处的位置,显然,所处的位置不同,对于企业自身的影响和要求是不同的。

企业综合竞争力是一个很广泛的指标,统指企业的综合实力,这是:企业内部的重要特性,包括技术创新,生产制造,组织管理,营销管理等多个层面。

价值链条的个数则是对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受联系多少的度量,价值链条数多,则表明该企业在价值链中被广泛联系,因而具有较重要影响,相反,价值链条少,则表明企业参与产业生态系统的联系较少,企业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业务比较单一,风险较大。

将生态泣的表现因子概括如下:

上海品茶 2生态位表现因子特征及战略含义。作为一个企业,其主要有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为生存,二为发展。环境维度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生存,如果对环境维度进行量化打分,则需要设置一个基准分,基准分则表示企业仅仅能维持生存,也即环境维度拘考量上需要有一个最小基准,这也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具备了这样的环境,企业才能生存下来,而比基准分高的等绩则有:基本维持生存、生存环境良好,生存环境优异等。

而内部维度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发展问题,如对其进行量化打分,则得到企业的发展指数,根据发展指数的大小,可以将其分为:有基本发展,有较大发展,有很大发展等多个等级。

因此,从环境维度和内部维度进行考虑,企业竞争战略的制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基本维持生存的企业,其首要战略是解决自身的生存问题,并且需要严重关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前应对,加强风险防范,同时,迅速行动,不断积累自身实力,扩大规模,改变对于环境的严重依赖性。

对于生存环境较好和优异的企业,其生存问题不会受到威胁,企业的主要战略是争取较快的发展速度。因此,此时需要落实到对发展指数的评估上,如果企业基本发展或者有较大发展,则要分清其中的原因,或者拓宽自己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链条,或者提升自身在价值链条中的位置,或者拓展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如果企业有很大发展,则主要采取维持战略。

上海品茶 三、电信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及生态位

上海品茶 1电信产业生态系统构成。电信产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相关电信企业、消费者和市场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组成的整体系统。

电信产业生态系统由供应主体、需求主体和产业协调者三部分构成。

在上述电信产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进行竞争战略制定研究的重点在于该生态系统的供应主体,供应主体是产业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需求主体以及产业协调者,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均可看成是供应主体所面临的环境。

上海品茶 在供应主体中,最为主要的是运营商,内容与服务提供商。设备制造与集成商。

2电信产业生态系统企业生态位。根据表2中所列出的生态位表现因子进行分析。

上海品茶 (1)运营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电信运营业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自1994年联通公司成立,1998年邮电分离,1999年移动、寻呼剥离,2002年电信与网通南北分拆,中国电信市场上形成了移动、电信、联通、网通、铁通和卫星通信的“5+1”竞争格局,直到2008年,电信业务重组,形成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全国性业务运营商,电信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行业,国家在政策层面上必将继续大力支持。因此,从运营商所处的发展环境和行业政策角度,正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

从市场结构角度,目前三大全国性业务运营商,形成了垄断竞争的格局,而且电信网络的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因此,运营商是一个进入退出壁垒都很高的行业。

从行业特点与发展阶段角度,该行业具有前期投人大,后期运营成本小的特点,行业发展的商机无限,随着经济交往的频繁和人民收入的提高,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多。

在价值链角度,电信运营商处于价值链的顶端,是最接近消费者的,而且价值链数目较多,成为了整个生态系统的中心,是产业生态系统的价值枢纽。虽然内容与服务提供商也直接面对消费者,但是,大部分业务必须有运营商的网络环境方能进行。

上海品茶 在企业竞争力上,我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总体竞争力较强。

(2)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在环境角度,内容与服务提供商没有运营商那么优异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整个电信产业的兴起,这些企业的发展环境和产业政策较好;对于市场结构,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则呈现出白热化竞争的态势,进入和退出壁垒比较低。

在价值链上,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处于底端,离消费者较远,当然,与消费者也有许多直接接触,但是,在电信产业系统中很难摆脱运营商的网络环境。

(3)设备制造与集成商。设备制造与集成商具有与内容与服务商类似的环境维度和内部维度,所不同的是该行业进入和退出壁垒稍大。这些企业主要包括终端设备(如手机)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网络设备(如路由器)提供商。对应的企业有三星,华为,Ericsson等。

上海品茶 四、电信产业生态系统中企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上海品茶 结合前面的分析,讨论运营商、内容与服务商、设备制造集成商的基本战略方向。

1运营商。根据生态位表现对竞争战略的选择,运营商应选择紧跟时代的维持战略,紧跟时展态势,保持在产业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具体策略有:

(1)努力维持目前的产业环境和价值链结构。

(2)不断加强管理,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与其他运营商抗衡。

(3)细分客户市场,提供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

2内容与服务提供商。根据生态位表现对竞争战略的选择,内容与服务提供商应选择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具体策略包括:

(1)努力营造良好的行业环境,推行行业标准,进行行业的重组和整合。

(2)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战略性合作,稳固提高自身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上海品茶 (3)开拓与顾客直接式接触领域,拓展营销渠道。:

3设备制造与集成商。根据生态位表现对竞争战略的选择,设备制造与集成商应选择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应注意应用的具体策略包括:

上海品茶 (1)塑造良好行业环境,抢占行业标准,提高自身竞争力。

战略环境概述(篇7)

上海品茶 一、战略成本管理概述及研究现状

1.战略成本管理概述。战略成本管理,指以战略的眼光从成本的源头识别成本驱动因素,对价值链进行系统成本管理。以企业成本持续降低、保持企业竞争优势为目标,为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大环境下,提供为实行战略决策所用的成本信息,同时确定成本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

上海品茶 其内涵主要包括:第一,战略成本管理是适应企业内管理方法和思想的变化而发展形成的产物;第二,由于成本管理是包含在企业管理之内的,所以成本管理的思想和方式也必须以企业管理为核心;第三,关于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战略成本管理把之贯穿到企业的全部生产以及经营过程,利用成本信息帮助企业适应竞争环境,增强竞争力。

2.国外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外学者开始研究战略成本管理,到九十年代,研究成果快速出现。整个研究以成本管理总体怎样服务于企业新兴的战略管理为出发点,目的是协助企业形成自己的竞争战略,成果是提供了对企业战略决策有利的成本信息理论。到目前为止,此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已经比较完备,并且逐步在企业成本战略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应用。

上海品茶 3.国内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国内有关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比较落后,才刚起步,大约从九八年开始,以后逐步的被重视。大多数国内学者们只限于理论层面的研究方法的分析,局限在只介绍了一些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没有形成符合我国现阶段企业发展现状的战略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没有将理论方面的分析和实证研究有效地结合,在分析方法方面缺乏定量研究。

二、各行业战略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概述

1.房地产企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盛楠的论文,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房地产企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以桑克模式为主线,并运用改进和完善后的桑克模式,依据战略成本管理的设计目标模式和原则,尝试着设计了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战略成本管理的模式应用模型。主要有以下几点研究成果:第一,比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了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以及应用模式,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评价了现有模式应用的优缺点;第二,在分析和评价现有模式应用优缺点的基础上,通过改善“桑克模式”,尝试着建构了我国房地产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模式应用模型;第三,模式的实践应用,把建构好的模式实际应用到我国房地产行业,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和房地产行业相关的整改思路;第四,建立了我国房地产行业战略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比较,此成果在房地产行业业绩评价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上海品茶 2.高新技术企业。集美大学硕士研究生李贵玲在毕业论文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研究中,结合高新技术行业战略成本管理理论以及制造技术的更新、环境的变化建构了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整体系统应用框架。跟据论文中有关案例调研以及采用的调查问卷所得出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高新技术行业战略成本管理应用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高新技术行业现阶段所处的宏观市场环境有待改善;第二,企业本身的基础条件太差;第三,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及思想所造成的影响。依据实际调研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提高其应用效率的系统的应用框架模型。另外框架的构建还包含战略分析、方法措施和绩效评价等体系,这些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以后高新技术企业应用战略成本管理的实践提供了较全面的知识,起到了全方位的指导作用。

上海品茶 3.医药企业。华北电力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健在T医药公司的战略成本管理实施研究论文中基于T医药公司的实际案例咨询问题,对T医药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实施进行了实证研究。该论文首先分析论述了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并对其定义、特征、目标以及管理模式的整个框架、具体实施步骤、方法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随即根据T医药企业现阶段的经营管理情况,提出针对原先的管理体系,应把战略成本管理与之相结合,并进一步对其重新配置,优化管理,通过实施相关成本动因分析,成本价值链分析以及企业战略定位分析等措施最终达到增强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降低企业成本的目标。在论文最后结合平衡计分卡的应用,运用其考核方法,对公司内战略成本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了重新有效地分析,增强了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企业整个战略成本管理体系得到优化。

三、推行和研究战略成本管理的意义

当今社会,企业想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长期立足,最重要的就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战略成本管理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由此,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第一,是现代成本管理体系要想得到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实施战略管理和成本管理相结合;第二,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可以帮助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第三,企业管理经营的改善和强化也需要战略成本管理的协助;最后,有助于现有成本管理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战略成本管理是在当今多变的市场环境下进一步优化的成本管理,可促进完善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体系。同时战略成本管理有助于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并为企业提供了实际可操作的整体框架结构,有利于提高我国成本战略管理的效率,也为我国企业当前面临的诸多成本管理问题提供了其实可行的改进办法。

参考文献:

战略环境概述(篇8)

“战略”一词来源于希腊字“strategos”,本来含义是“敌对状态下将军指挥军队克敌制胜的艺术和方法”。战略是一个军事概念,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对战略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阐释:“研究带有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带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学和战术学的任务。”企业经营做为一种博弈性的活动,和战争有类似的地方,但是经营和战争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战争是为消灭战争本身而进行的,战争的战略问题是为结束战争而规划的,有一个终点的展望,而经营是为延续经营而进行的,希望能够永远的延续下去,这就使得企业的战略研究不能完全借用战争的战略模式,而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

有关战略的定义有很多,长久以来,这个词被模糊不清地以不同的方式使用着,本文首先把一些有代表的定义归纳如下:

1.安德鲁斯的定义

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的安德鲁斯(Andrews)对战略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界定,将战略划分为四个构成要素即市场机会、公司实力、个人价值观和渴望、社会责任。其中市场机会和社会责任是外部环境因素,公司实力与个人价值和渴望则是企业内部因素。他还主张公司应通过更好地配置自己的资源,形成独特的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1971年,在其《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了制订与实施公司战略的两阶段战略管理模式,将战略定义在公司能够做的(组织优势和劣势)与可能做的(环境机会与威胁)之间的匹配,提出了战略过程中的SWOT分析框架,将公司组织与外部环境关系通过战略衔接起来。安德鲁斯认为,企业总体战略是一种决策模式,它决定和揭示企业的目的和目标,提出实现目的的重大方针与计划,确定企业应该从事的经营业务,明确企业的经济类型与人文组织类型,以及决定企业应对员工、顾客和社会做出的经济与非经济的贡献。从本质上讲,安德鲁斯的战略定义是要通过一种模式,把企业的目的、方针、政策和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形成自己的特殊战略属性和竞争优势,将不确定的环境具体化,以便较容易地着手解决这些问题。

2.魁因的定义

美国达梯莱斯学院管理学教授魁因认为,战略是一种模式或计划,它将一个组织的主要目的、政策与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结合成一个紧密的整体。一个制定完善的战略有助于企业组织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环境中的预期变化,以及竞争对手可能采取的行动而合理地配置自己的资源。魁因对此定义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认为战略应包括以下内容:

(1)有效的正式战略包括三个基本因素:a.可以达到的最主要的目的(或目标);b.指导或约束经营活动的重要政策;c.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实现预定目标的主要活动程序或项目。在魁因的定义中,确立一个组织的目标是战略制定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2)有效的战略是围绕着重要的战略概念与推动力而制定的。所谓战略推动力是指企业组织在产品和市场这两个主要经营领域里所采取的战略活动方式。不同的战略概念与推动力会使企业的战略产生不同的内聚力、均衡性和侧重点。

(3)战略不仅要处理不可预见的事件,也要处理不可知的事件。战略的实质是建立一种强大而又灵活的态势,为企业提供若干个可以实现自己目标的选择方案,以应付外部环境可能出现的例外情况,不管外部力量可能会发生哪些不可预见的事件。

(4)在大型组织里管理层次较多,每一个有自己职权的层次都应有自己的战略。

魁因的定义与安德鲁斯的定义有类似之处,它们都属于广义的战略定义。

上海品茶 3.安索夫的定义

美国学者安索夫(Ansoff)在研究多元化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四要素”说,安索夫认为,战略的构成要素应当包括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果和竞争优势,战略构造应是一个有控制、有意识的正式计划过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负责计划的全过程,而具体制定和实施计划的人员必须对高层管理者负责,通过目标、项目、预算的分解来实施所制订的战略计划。企业在制定战略时,有必要先确定自己的经营性质。企业无论怎样确定自己的经营性质,目前的产品和市场与未来的产品和市场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安索夫称这种现象为“共同的经营主线。”通过分析企业的“共同的经营主线可把握企业的方向,同时企业也可以正确地运用这条主线,恰当地指导自己的内部管理。

上海品茶 4.明茨伯格的定义

明茨伯格的定义包含以下内容:

(1)战略就是企业为了收益制定的与组织使命和目标一直的最高管理层的计划。

(2)战略是一种模式,即长期行动的一致性。这两个定义描述都有其合理性,组织为前途而发展计划,而且也根据过去形成模式。前者称作预期的战略,后者称作已实现的战略。

上海品茶 (3)战略是一种计策。战略实际上是一种从计划向实现流动的结果。那些不能实现的战略在战略设计结束之后消失,脱离准备实施的战略的渠道。而准备实施的战略与自发的战略则通过各自的渠道,流向已实现的战略。这是一种动态的战略观点,它将整个战略看成是一种行为流的运动过程。

(4)战略是一种定位。

(5)战略是一种观念。这一定义把战略看成为一种观念,它体现组织中人们对客观世界固有的认识方式。企业的经营者对客观世界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经营效果。

根据亨利・明茨伯格的观点,战略管理学派分为十个学派,它们是:设计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概念形成的过程;计划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正式的过程;定位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分析的过程;企业家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预测的过程;认识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心理的过程;学习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应急的过程;文化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集体思维的过程;环境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反应的过程;结构学派: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变革的过程。

上海品茶 这十个学派可以分成三类。从性质上看,最前面的三个学派属于说明性的学派,它们关注的是战略应如何明确地表述。其后六个学派对战略形成过程中的具体方面进行了思考,它们侧重于描述战略的实际指定和执行过程,而不是侧重于描述理想的战略行为。最后一个学派是其它学派的综合。但各个学派都是从某个角度定义和论述企业战略。

5.迈克尔.波特的定义

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是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有赖于独特的活动,以提供独特价值;是由独特而有价值的定位所创造出来,它涉及一连串不同的活动。战略定位的本质是选择与竞争对手有所差别的活动;战略是制造竞争中的取舍效应,本质是选择何者不可为;战略就是创造各向企业活动的整合,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建立一种配称。“配称”就是对各项活动之间的配合不断优化,持续改进,从而发挥协同效应,起到1+1>2的作用,产生对手无法模仿的持续竞争优势。在波特的战略观中,所谓的“定位”就是竞争空间的选择,以及如何在一个竞争空间中通过优化价值链产生竞争优势。

二、笔者对战略的理解

以上这些学派都指出了形成竞争优势的若干关键要素,但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成功地单独给出圆满阐释:没有组织资源、核心能力作为支撑,定位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同样,没有对目标市场、竞争格局清晰的洞察,并确立明晰的公司方向和产业先导,组织资源、能力都会因迷失发展方向而无所适从。最终,除非组织架构、文化体现了公司定位及能力,否则他们将缺乏生命力。通过实证研究,学者们也发现,优秀的公司能成功地适应挑战并不是因为他们在某一方面(如定位、企业能力)做得比别人好,而是因为他们的战略有效地把定位和企业资源、能力、组织/文化整合在一起。因此,我们有必要突破传统上只从某一方面对战略加以研究的思路,而运用系统的、互动的观点将定位、资源、能力、组织/文化等战略要素进行整合,用以对谋求竞争优势的途径加以系统的阐述。

上海品茶 基于上述思路,结合各方面的观点,笔者对战略有以下认识。

上海品茶 1.战略的含义

上海品茶 根据各学派对战略的解释以及各流派的发展,笔者所理解的战略就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思考企业发展思路的思考模式,是企业为了永续经营和不断发展壮大而对未来的企业资源配置和市场业务所做的一种提前规划,是企业为获得持续的竞争力而进行的主动的筹划、策略和计划。它解决企业该做什么、怎么做,并且如何做好的问题,它也回答了企业现状如何,去往何处和怎么达成目标的问题。战略需要企业在分析自己经营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基础上,做出具有长远性和全局性的构思和规划。按照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想做的”(即企业的目标、企业的使命、愿景)、“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见下图中阴影部分)。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战略就是找出你既想做、又可做,而且能做的,这就是一个企业该做的,而要做好,还要注意三者的配称问题。从上图我们也要注意企业是在一个大的生态环境里,企业的战略环境就是由企业生存、发展的外部环境形成,它是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构成的集群,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企业和战略环境的关系是一种依赖与互相制约的关系,由于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企业战略的竞争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企业竞争的范围与合作空间无限扩大,进入了一个无“疆界”的竞争时代,许多产业也正在走向整合,很难界定产业的起点与终点,技术边界也在模糊,但是企业如果想谋求长远,都必须注意在大的生态环境中的和谐共生的问题。

战略的目的应该平衡现在和未来的利益,战略的着眼点不应是保持优势,而应是摧毁优势,创造连续的先动优势;战略应该是通过获取连续的短暂优势而建立持久优势;企业应在集中与整合中平衡控制力与应变力。战略的目的是创造价值和建立新优势。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对企业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把稀缺资源用于培养那些真正符合企业长期战略目标的能力,使自己选择的做法既适合自己、顺应环境,又与众不同。

上海品茶 企业是一个生命体,企业生命周期的长短依赖于其自身对战略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协同进化能力,企业的使命就是谋求与战略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战略环境概述(篇9)

当前,严峻的生态问题呼唤着新的应对措施和跨国交流。有关研究通过分析当前的现实状况,阐明了转向公正、民主和生态可持续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在这种生态可持续社会中,人人都可以在不牺牲他人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前提下过上更好生活。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我的学术背景是欧洲,确切地说是西欧或德国和奥地利,同时还较熟悉拉美的一些相关动态。本文的侧重点在于,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极不平衡,当我们讨论欧洲一系列由新自由主义和支配性紧缩政策引发的危机时,我们需要考虑到欧洲与中国、拉丁美洲和美国的不同。我将始于阐述由2012年6月里约+20可持续发展峰会提出的,致力于应对生态、经济、金融多重危机的“绿色经济”概念和战略,它与“低碳经济”概念和“绿色增长”战略密切相关。通过对这些概念和战略的背景进行分析,我认为,鉴于当前的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和主流政治经济战略,绿色经济的目标遥不可及。我认为,可持续性的实现面临着诸多阻碍。这些阻碍包括当前的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关系、以发展为导向的趋势及其相关的社会和政治促因、国家的紧缩政策、发展主义相关战略等。此外还有一种重要障碍,那就是人们长期以来对社会―自然破坏性关系的理解和实践。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自然环境是资源,是倾倒垃圾的所在,自然需要人类社会的支配和开采。对此,我将围绕“帝国式生活方式”这一极为重要、却屡遭忽视的概念展开批判性分析。但我最终要论证的是,绿色经济战略可能会引发资本主义的局部性、选择性绿化。依此,我称这种正在出现的、变化中的社会形态为“绿色资本主义”。

上海品茶 一、绿色经济概念与战略

上海品茶 近年来,我们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悖论:一方面,存在着一种相对高阶的生态危机意识的觉醒和各种危机的互联性的认知;另一方面,社会变革仍明显不足。从中国的情况也可以看出,尽管政府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正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了解和经历的那样,要做出超越生态现代化模式的改变仍十分艰难。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层面所应做出的深刻变革表明,生态问题并不是一种附加性问题,不是当前发展模式下的末端治理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实现当前发展模式的核心性要素的转变。

上海品茶 “绿色经济”概念和战略,是全球性生态危机意识觉醒进程的一部分。它最先于2012年的里约+20峰会上出现,同绿色增长战略紧密相关,并备受巴西和中国政府的推崇。

绿色经济概念,致力于摆脱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导下的深刻功能性和合法化危机,此危机于2008年爆发,并对很多弱小国家和社会组织造成了巨大冲击。然而,即便在像中国这样未曾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国家,绿色经济概念也同样引人注目。

绿色经济概念,同当前的社会潮流、新兴事物相关,并在塑造或辩护着它们。在欧洲等地,对生态危机的主流应对方式暗含着一个强大的理论假设:力求探索新的经济机遇。电动车、生物燃料等可再生能源、生态食品和可持续生活方式,被普遍认为是商业发展中的前途性领域。

上海品茶 大概在15年前,沃夫冈・萨赫(Wolfgang Sachs)称可持续发展概念本身是一个矛盾语(oxymoron)。1他试图证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含义是不断变化着的,是为不同利益需求和具体政策服务的。他认为,这一战略试图解决一个根本无法被解决的问题,“我们怎么能在竞争和发展的同时兼顾到环境保护呢?”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全球性资源管理和生态现代化政治战略,它至少在最初致力于调节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1989年后,某些乐观主义者认为,全球性问题包括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合作得到解决。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经济性动力,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宣告失败,“褐色经济”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尽管也取得了某些成效,但全球范围内对资源、生态系统和污水池的使用在过去20年中仍显著加剧。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失败,通过里约体制危机、尤其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体制危机,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绿色经济”概念也是这样一个矛盾语吗?

上海品茶 在各种纲领性文件的概念化表述中,“绿色经济”近年来被视为一种克服当前多重危机的有效途径。我们很难就绿色经济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在各种社会转型过程阐述中,其转型手段和评价方法都各有不同。但差不多所有的手段和方法都相信,绿色经济能够带来一个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共赢局面。当前,关于绿色经济的争论,主要集中于政治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构建一个社会架构的过程中究竟能够发挥多大作用;这种争论关注的是规范和价值,以及科技乃至社会的创新。

联合国在提交给里约+20峰会的预备性报告中指出,“在原则上,绿色经济致力于将一整套经济政策、可持续发展经济分析模式纳入到同一个体系中。而在实践层面上,绿色经济有着宽泛多样的表述和分析,出发点也常常不同”1。

因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强调运用致力于改善环境和发展经济的一切手段,并特别指出降低贫困率、增进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之间公平性的可能性。发展能够同环境、社会目标的实现相一致,经济的绿化能够为发展、就业和消除贫困提供新动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将经济绿化视为一种“针对创新和危机预警的双重战略”。德国联邦环境部的一份调查则显示,在诱导性投资(如建筑业)政策影响下,雄心勃勃的环境政策相比一般政策更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一些公开发表的研究成果也建议,通过发展绿色经济来应对经济和生态危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2009年启动“绿色经济倡议”,并于2011年发表了名为《走向绿色经济》的报告。该报告指出,“绿色经济概念的兴起,得益于我们对当前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这种反思来源于21世纪头十年的并发性危机、市场失灵、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一连串打击。但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事实向我们展示了一条新的道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物质财富的获得无须以牺牲环境、生态、社会公正为代价”2。

2010年,欧盟委员会试图建立一个可持续增长计划。该计划致力于创建一种资源节约的、合生态的、有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2011年9月的一个文件中,欧盟委员会认为,欧洲经济应当在一代人的时间跨度内完成彻底转型。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被视为应对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提高欧洲竞争力的关键性措施。

欧盟委员会的这一计划,同之前提到的经合组织的“绿色增长战略”相类似。该战略“以经济和环境政策的相互促进为核心”,强调创新是“打破自然消耗型增长”的手段。打破增长、财富同资源使用之间的耦合,被认为是一种必需的要求。

上海品茶 问题是,我们在20年前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时,不是也使用过以上的表述吗?自布伦特兰报告以来,人们普遍将经济增长视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如今,我们关注的重点依然是经济增长。

绿色经济对当前发展经济模式的“诊断”结果是:根据预测,全球人口到2050年将高达90亿至110亿,经济发展将会面临着重重阻碍,而以往的经济增长模式、资源密集型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不再有效。因而,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谈及新古典主义关于产品价格不能真实反映产品的环境成本的著名论述。与此同时,政治规制(political regulation)的必要性也开始得到承认:“市场并不适用于所有的社会状况。在某些案例中,精心设计的规制手段、积极的科技政策和各种自发方式,都将会填补市场的空缺。”

概括地说,绿色经济的目标和战略是,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绿色投资和技术创新(如经合组织于2009年提出的“生态创新”目标)、加强循环利用、提供绿色就业、完善福利制度、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共融等。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一个适当政策框架对于绿色经济的重要性。联合国秘书长于2010年将发展绿色经济的政治策略概括为如下几点:1)适当的价格……将外部条件内部化,促进可持续消费、刺激商业选择;2)采取有利于促进经济和市场绿化的政府采购政策;3)生态税制改革;4)通过投资可持续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本,从而恢复、维持、加强自然资本的价值;5)有针对性地研究、发展对环境无害的技术手段;6)公共部门的战略性投资;7)实施能够调节社会目标和经济政策之间关系的社会政策。

上海品茶 可以看出,这些战略同社会科学领域内致力于生态现代化措施的讨论结果高度一致,但两者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首先,几乎所有的战略都假定,国家具备一种强大的政策调控能力或管理能力。比如,从经合组织的“绿色增长战略”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段论述:“好的经济政策是所有绿色增长战略的核心。”1其次,这些概念还特别强调国际合作、多边环境协议(如《京都议定书》)的重要性。

上海品茶 围绕绿色经济战略而实施的政治举措,可以称为“绿色改良主义”。这类政治手段并不只是来自绿党。在像奥地利、德国和荷兰这样的国家,它们存在并出现于政党体系之内。对中国“绿色改良主义”之存在、战略和影响的研究,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不必只局限于研究社会―生态转型中的社会、政治动力的相互差异和重叠。

上海品茶 在笔者看来,上述所有研究成果和战略文件都将经济增长视为理所当然和必须的,而经常被论及的则是绿色经济的增长潜能及其面临着的障碍和挑战。这是一种同20年前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最初论述颇为相近的理念,认为我们应当并且可以建立一种广泛共赢的局面。同时,它还基于一种坚定的信念,认为当前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精英阶层都能够且愿意引导这一进程。

二、绿色经济的结构性限制

接下来,笔者将着重论述一些需要认真思考的结构性因素――如果认真对待社会―生态转型,就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改变。需要重申的是,我对中国当前的发展状况并不熟悉。但我认为,中国也应在某些方面做出努力,对这些因素加以关注和讨论。

上海品茶 我将具体、经验地阐明对所谓的绿色经济目标的质疑。这种质疑与现存的――或有些许改变的――以全球竞争力、地缘政治利益、促进自由贸易的国际组织为导向的政治体制(比如民族国家)有关,与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经济体制(比如资本主义市场和利润)有关,与主流社会取向(比如不惜一切代价的增长、对自然日益加剧的掠夺)有关,与极力维护其自身利益的精英们主导的权力关系有关。

上海品茶 无论在20世纪90年代还是在今天,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始终忽视了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在90年代初被忽略了:世界范围内日益激烈的军事冲突,至少有一部分来自于资源竞争。就在1992年6月里约会议前的16个月,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但这完全没有成为大会关注的议题,而世界政治的军事化进程从那之后便开始深化。另一个被忽视的方面是,1992年前后,自由主义全球化进程加剧,从而导致对资源和污水池的大量使用。关贸总协定通过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的协议、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都是朝巩固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方向努力,但这些情况同样没有被涵盖入里约会议的议题。今天,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带来的问题引发了人们的诸多思考,但相关经济、政治动力是否被削弱则依然是一个悬而未解的问题。

上海品茶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面对绿色经济雄心勃勃的目标,我们身处的这样一个历史现实却有着各种结构性局限。

第一,随着像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强大和自我意识强烈的发展中国家的出现,事实上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争夺稀缺资源的地缘政治竞争。例如,中国政府限制甚至禁止出口某些稀缺矿产,以此满足本国发展的需要。同样,欧盟也明确提出,提高其资源竞争力。尽管地缘政治竞争在某些情况下确能引发科技创新,但很难认为,这将有助于改善环境退化背景下的社会自然关系。1

上海品茶 第二,“绿色经济”目标的实现,无疑需要一个强大的管理框架。但从批判性的国家视角和治理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现行的管理框架更有利于促进非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实践。“政治和国家”通常不反对“市场和资本”,它们从本质上来说是相互联系与依赖的。经济和政治战略总体上倾向于关注廉价、稳定的可用资源。在冲突案例中,环保部门通常会在与财政部、与代表不可持续经济利益的经济机构的对峙中败下阵来。同样的情况也存在于国际层面:财政和经济政策往往比可持续政策更强大。至今,对相应的管理框架的诉求,似乎还有些过于理想化,而且这些诉求还往往盲目对抗主流权力关系。进行盲目对抗的国家,在1995年被约阿希姆・赫希(Joachim Hirsch)描述为“民族竞争型国家”1――在今天被称为日益集权化的民族竞争型国家。此外,面对现实危机,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管理框架趋向于朝集权化方向演进,以此保障对自然资源的获取。

第三,在大多数分析性和战略性文章中,“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意指“绿色增长”。尤其自2008年危机以来,可以看到,公共政策开始重点关注经济增长和就业。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增长和不可持续增长,不仅保障着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和工薪阶层的工作,更构成了国家的税收基础。2008年和2009年,当生产、消费模式发生重组时,我们并没有看到相应的危机应对措施。然而,危机的来源则是市场一如既往的失能和危机治理的失策。

第四,新自由主义政治环境下的开放市场和激烈竞争,已经在许多南方国家中引发了去工业化。新自由主义迫使许多国家采取了资源榨取主义(resource extractivism)这一新(旧)战略。2对拉美多数国家来说,这似乎是缓解贫困的唯一可行的发展战略,甚至对巴西的大型工业发展来说也是如此。举个例子,墨西哥的美墨联营工厂随着2000年中国加入WTO而失去其竞争优势,这就导致如今墨西哥主要经济活力日益分布在矿产领域。资源榨取主义是工业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国家发展资源紧张型经济的另一面――也是绿色经济的另一面,因为高科技产品需要的稀有矿产往往来自于南方国家。

上海品茶 三、帝国式生活方式及其影响

上海品茶 接下来,笔者将从另一个层面进一步讨论绿色经济战略面临着的结构。即,全球化意味着“帝国式生活方式”3的深化――更确切地说,是帝国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化。它表明,主流生产和消费方式对全球劳动力、资源和污水池的过分依赖。这些根深蒂固的方式反映在社会各个阶层及其日常生活实践之间的社会关系上,尤其存在于北方国家中。它能够解释,为何社会自然关系的危机会出现,并持续不断。而由于这种帝国式生活方式已经扩张到重要的南方国家,所以它的矛盾性变得更加明显,这使得我们对未来社会―自然关系的勾勒努力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如前文所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具有扩张性,它追逐剩余价值、生产和消费。同时,在不断扩张的资本主义市场和价格竞争机制作用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科学和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不断增长的生产力蕴含着强大的经济动力。规制理论区分了“集中性积累”和“广泛性积累”的不同。1集中性累积在二次大战后的福特主义时期占据主导地位,劳动过程的组织化和集中化,使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成为可能。由于蛋糕的尺寸大大增加,在西欧和北美,分配给工人的财富通过阶级之间的制度化协商和国家福利政策得到了保障。

需要强调的是,集中性积累和工人的生活方式――建立在平价的、标准化的大量消费(超市食物、汽车、家电)基础上――创造了一种高度的“社会共识”。这曾经并仍然是全球倡导的“西方生活方式”,但它一直都是基于父权制性别关系体制和剥削性(化石)资源集中型社会自然关系体制。而近年来――从20世纪70年代初的福特主义危机,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进程的深化,再到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更加广泛性的积累体制,它与集中性积累不同,更多地依赖于延长劳动时间、向新兴国家和地区(即新兴市场)灌输资本主义劳动关系。

可以肯定的是,集中性积累体制无意打破化石―福特主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已经扩展到某些南方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新兴市场,崛起的中产阶层和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同北方国家相应阶层的生活方式正在趋同。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跨国消费阶层”。

尽管新兴市场中受到不平等问题的困扰,尽管中国的中产阶级消费习惯同美国中产阶级相比仍颇为不同,这其中已蕴含着十分严重的问题。如果北方国家的生活方式持续下去,必然会导致严重的政治、社会生态和经济危机,更别说把这种生活方式扩展到全球范围了。目前像生物多样性减少和气候变化这样的生态危机现象,就是由于过分依赖资源、空间、劳动力和污水池的对自然极不公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所导致的。而对资源的排斥性存取、通过条约或暴力手段开展的掠夺、社会生态成本的外部化等,为北方国家维持其生产和生活方式,即所谓的“帝国式生活方式”,提供了必要条件。

其二,笔者要强调的是,帝国式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方式。

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均,至少可以追溯至城镇和乡村的对立年代,并且是16世纪殖民主义时代、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和1875年至1914年间的帝国主义时代的核心性特征。然而,工资关系普遍化背景下的资源集中型和排放集中型消费的普遍化(它们不仅成为精英阶层的,而且成为北方国家社会底层的再生产的核心性要素),将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帝国式生活方式同之前时代的生活方式区分开来。它们造成的社会生态冲击日益加剧、环境危机日益严重,并将随着大型发展中国家的上层和中层群体“化石型”消费的普遍化而恶化。

此外,帝国式生活方式并不是社会中立性的。相反,北方国家内部的社会不平等,是环境危机和南北国家生态不平衡的一个重要起因。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最近指出的,“不平等不仅本质上是恶劣的,而且对环境也是有害的”。受过高等教育、拥有较高收入、具有高度环保意识的人群,人均占有资源量最多,而低环保意识阶层同时也是收入较低的、消耗较少资源的阶层。

第三,帝国式生活方式正在向全球范围扩张,在中国、巴西和印度这样的国家,这种生活方式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活力。这些新兴国家同那些以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支配着资源、污水池和劳动力的北方国家展开了竞争。因而,生态成本外部化下的生态―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日趋紧张,而这种形势具有其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意义。

因此,目前的社会自然关系危机,也是北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危机,尽管这种危机不能简单从生态视角加以概括,但它确实正在向全球扩展。基于这一背景,一方面,环境治理日益受到重视:里约模式已经成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平台。另一方面,环境治理受帝国式生活方式的内在矛盾所累,这种矛盾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变换的影响下正不断加剧。里约体制成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取得了无可匹敌的国际权力地位。国际环境治理框架正是在这些国家的利益的驱使下达成的,因此该框架很难在脱离这些权力关系的前提下拥有相对自治权。初看之下,这对北方国家来说是好事,因为它们能够决定国际环境政策的形式和内容。但在中国、印度这样的国家崛起之后,里约体制内的权力关系发生了改变,这对北方国家来说就不是好事了。与国家机器相比,国际环境治理结构并不对相关制度安排进行操控,而是主动调节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变换影响下的日益加剧的社会生态矛盾。这就是当前环境治理危机的根源,也能解释为什么尽管环保知识和意识不断增长,社会变革却仍显不足。

上海品茶 然而,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和战略,绿色经济概念因其所对应的社会生态手段更加引人注意。如今,我们拥有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电动汽车技术,微电子力学较20年前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此外,绿色经济还面对着一种社会性动力,即为应对当前由于过度资本积累而引发的全球资本主义危机,资本正试图寻找新的投资机会。金融资本已经将农业、土地、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作为其投资的新领域,这种投资将仅为少数群体服务,并威胁着多数人,尤其是南方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

四、绿色资本主义

接下来,笔者将引入和讨论第三个概念:绿色资本主义。“绿色经济”是一种战略,而“绿色资本主义”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性变革,这一区分很重要。绿色资本主义不是一种规范性表述――比如生态现代化应该彻底取代褐色资本主义,或者生态现代化比褐色经济更具优越性――而是由绿色左翼做出的一种假定。这一概念不仅仅指向当前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父权制、化石能源体系与替代性的生态社会主义之间的斗争。其要点在于,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平衡,它或许可以应对比如资源短缺这样的生态危机,只是这种应对方式将通过外表吸引人的、生产性的、暴力的、破坏性的手段,以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父权制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使得人们很少注意到现代社会自然关系的破坏性本质。1

上海品茶 我们对社会的理解本身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智力和政治过程:现代化是一种命中注定的、无休止的社会分化吗?至少现代化理论是这样告诉我们的。此外,社会果真如系统论所描述的那样,是由彼此不同的、具有自身逻辑的系统构成的吗?

上海品茶 马克思主义者是不同意以上观点的。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通过阶级斗争、资本扩张(即资本积累)和维护当前社会、国际秩序的国家而保持活力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权力关系沿着阶级、性别、种族和国际等维度而展开。这些大致稳定的路径需要主动地加以改变,而不是由危机逼迫而做出改变(危机通常会导致既得利益群体权力、社会地位的进一步强化)。因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被看作是试图理解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2

有人认为,“绿色经济”战略将遭遇同可持续发展战略同样的命运,最终只停留在政策讨论中,并逐渐失去冲力。对于此种说法,笔者难以简单认同,因为一种替代性的经济绿化进程在很多领域,尤其在能源制造领域已经展开。然而,鉴于所面对着的诸多障碍,绿色经济或许将会以一种高度选择性的方式在某些领域和地区中实现,而且,为了有效树立新的财富类型和公共认知,绿色经济将不会有效应对环境退化和贫困问题。

在德国或奥地利这样的欧盟国家,绿色经济战略对建构新的资本主义结构来说意义重大,这种结构将取代危机四伏的后福特主义―新自由主义结构。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将这种新结构命名为“绿色资本主义”。

上海品茶 自然资源的进一步攫取,对危机治理和新的资本主义构型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位于各种危机现象的交界面。这些危机现象尤其明显地在生态危机维度,即能源和资源(包括食物)危机这一维度相互作用,而能源和资源能够通过提供重要商品和自然资源来帮助克服经济危机(例如土地可以被用来生产食物和生物燃料,或作为森林来吸收二氧化碳)。

上海品茶 绿色资本主义昭示着资本循环的某种程度“封闭”。科研和建设投资,以及投资品的生产,同消费品的生产之间达成互补,其中较高的预期利润足以吸引来自资本市场和银行的投资。

上海品茶 资本主义意味着扩张,但它也需要某种形式的稳定和计划。因此,在那些经济前景良好部门中的国家绿化,是完全可能的。中国和美国的应对危机政策表明,生态现代化在这两个国家中也日益得到重视。

在资本主义框架下,剩余价值必须在消费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绿色资本主义的方方面面都必须被嵌入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之中――包括人们的实践、志向和规范等,这种生活方式应得到国家层面和制度层面上的保障。市场主导的生产和再生产模式,需要同其他社会(再)生产机制相融合,互相促进。

上海品茶 我们已经在前文中提到,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极不平衡的这一事实,蕴含着一种外部化机制。尤其在像德国和奥地利这样的欧盟国家中,事实表明,其绿色资本主义发展举措的实施,是由一系列社会力量的共同支持才得以实现的。这些社会力量包括绿色资本、民间贸易服务联盟和环保消费联盟等,它们通过政党实现组织化并对国家机器施加影响。在有着强大的政治性贸易联盟的国家中,社团主义的绿化过程将为绿色资本主义提供必要前提。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形势下,工薪阶层和贸易联盟之间的妥协和共识将会达成。

这种绿色资本主义发展的危险在于,绿色经济某些方面的实现将以牺牲其他区域的利益为代价,比如,日益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建设建立在对印度尼西亚的棕榈油和巴西的农业燃料进行破坏性开发的基础之上。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种替代性经济绿化背后的动力是什么?谁将会是利益攸关方?谁的利益将被忽视、排斥甚或抑制?哪些形式的排斥是与绿色经济相关的?

上海品茶 五、结论

上海品茶 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了新自由主义主导下的深刻功能性和合法化危机,这些危机严重打击了力量薄弱的国家和社会组织。在这一背景下,绿色经济概念和战略成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承诺。声称可以通过生态资本主义现代化防止生态环境的进一步退化,绿色经济建构了一种概念性的和政治的领域。一时间,它呈现为一种政治上可能并可信的危机应对路径,要么遮蔽了其他类型的替代性措施,要么使其他措施看起来含糊不清、荒谬无理。

战略环境概述(篇10)

二、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分析

环境分析是企业价值的评估前提,因此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是进行财务战略动态优化的关键。企业要对环境的变化采取因地制宜的调整战略,以保证战略实施的效果。

(一)财务战略环境基本分析 财务战略环境基本分析包括外部环境分析和内部环境分析两大部分。

上海品茶 (1)外部环境分析。企业财务战略外部环境分析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的,具体如下:首先,采用PEST分析法来分析企业所面临的整体宏观环境,即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及自然环境和技术环境。企业资金均衡有效地流动,必然要求良好的政治法律环境。同时,经济环境是企业面临最直观的环境,只有深入分析,企业才能制定出最佳的财务战略。自然环境相对稳定,也是在企业确定吸引资金流入等时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最后,企业必须要做出相应的战略部署以应对技术环境的变化。其次,微观环境的分析主要包括行业、市场和金融环境等。其中,常见的用于分析行业状况的理论有生命周期理论、规模结构理论、技术状况分析和竞争结构理论;市场规模、增长率及产品生命周期是市场分析的主要内容;而金融环境分析的对象主要是金融机构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

(2)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是决定企业财务战略的内因,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是制定良好财务战略的关键。分析企业内部环境,主要是评估企业资源和能力,发现企业优势和劣势。具体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由生产条件和产品生命周期等所构成的企业生产环境;二是由物资采购、物资供应能力和产品销售能力等所共同组成的企业经营管理环境;三是由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传统习惯等所共同组成的上海品茶;四是包括制定财务战略人员的专业能力、职业判断等在内的管理者素质;五是作为财务战略分析、制定的制度基础的企业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

(二)动态视角下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分析 虽然也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但与财务战略基本分析不同的是,基于动态视角下的企业财务战略环境分析强调的是环境的动态变化趋势。

(1)结合经济周期理论对企业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完整的经济周期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企业财务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经济特征,这就要求企业针对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财务战略,比如处在繁荣阶段的企业应采取扩张性财务战略,而处在衰退期时则应采取收缩性财务战略,在萧条阶段应基本维持现有规模,复苏阶段的首要任务是寻找新的投资对象。

(2)从行业和市场环境变化角度对企业微观环境进行分析。从行业和市场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用于企业投资战略的制定。企业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一个投资组合,所以投资决策在企业整体财务战略中处于核心地位。这里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五力分析、波士顿矩阵和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上海品茶 (3)利用SWOT分析法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进行综合分析。SWOT分析法是识别企业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威胁的综合分析法。该方法的落脚点是通过识别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将外部机会、威胁两要素和内部优势、劣势两要素进行组合,形成四种不同的战略态势。

上海品茶 (4)环境动态变化对企业自由现金流量的影响。在宏微观环境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中寻找出规律,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支撑,这正是企业财务战略的根本目标。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受经营、投资和筹资三大活动的影响,而在不同环境中的企业里,这三大活动的特征不一样,因此也带来了自由现金流量的不同。

上海品茶 三、动态优化概述——财务战略环境需要引入动态优化概念

上海品茶 财务战略动态优化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这里从动态优化的基本要素入手,着重描述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相对清晰地阐述财务战略优化模式。

上海品茶 (一)动态优化定义、特征 动态优化是一个以企业财务战略目标位基准,对企业已有财务战略进行不断调整的过程。这种调整是根据企业环境的变化,通过对基于自由现金流量法评估出的企业价值进行判断,进而选择调整方向和方法而实现的。它的特征表现为三点:一是动态性,调整是随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二是继承性,优化是在现有财务战略基础上进行的调整;三是对策性,与原有财务战略相比,优化之后的财务战略更具有针对性、适应性和科学性。动态优化的基本目的是对现有财务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对原先设定的财务目标的偏离进行修正,使得财务战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始终有效,这是一个战略调整与控制过程。这里假定战略目标不变,然后重点阐述战略控制过程。

上海品茶 (二)动态优化原则 动态优化共有四项原则,即一致性、合适性、有效性和协调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是指优化的目标要与企业财务目标保持一致。合适性原则是指动态优化要以更适合企业环境特征为原则,如此才更能发挥企业优势。有效性原则是指对环境变化趋势主观判断的有效程度影响动态优化的过程,所以要特别重视这种环境分析。协调性原则是指要兼顾财务战略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果。

上海品茶 (三)动态优化模式 判断、分析和调整是动态优化的具体过程,其一般程序可以概括为图1所示的模式图。

上海品茶 在战略实施过程中,要关注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考虑突发事件对原有财务战略的影响,并对之进行分析。突发事件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原有财务战略实施的背景依据受到破坏,这就是为什么动态优化的过程要更注重环境的分析。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企业继续实施原有财务战略将会对其战略目标有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的价值,对此,要通过企业价值评估来判断当前状态对原目标的偏离程度。财务战略的实施将会对企业价值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采用对企业价值进行重新评估来判断战略实施的效果,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这里主要使用的是自由现金流量估价模型。在对财务战略内容进行动态调整时,要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即更多的创造自由现金流量,同时也要影响到企业自由现金流的规模和结构,为企业未来价值的增加创造条件。

(四)动态优化选择变量 本文选择自由现金流指标而不是净利润或现金流量指标作为动态优化的分析工具,理由有三:一是从自由现金流量产生的定义来看,它是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目标相一致的,因为自由现金流首先是充分考虑了企业未来增长需要,然后再减掉持续经营下必要的现金而计算出的。二是自由现金流量可以运用于企业价值模型。三是动态优化的结果也体现为自由现金流量指标上,即利用实施后的自由现金流进行衡量。

上海品茶 四、筹资战略概述——企业筹资战略一般性要求

在企业的财务战略中,筹资战略占据重要地位,它是企业资金的来源,是企业进行投资活动进而产生利润的开始。

上海品茶 (一)筹资战略内容与目标 筹资战略是由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状况和发展,为企业选定不同时间、结构、渠道和方式的一系列融资策略而组成,目的是提供充足可靠的现金流以支持企业战略实施,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整体目标是价值最大化,筹资战略的目标必须要与之保持一致。其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满足投资资金需求、降低筹资成本、保持和扩大资企业资金渠道、提升融资能力等。需要强调的是,融资能力的提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企业对于稳定而低成本低风险资金的获取。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拥有并开发融资渠道;创造信誉;筹资技术创新;提高筹资效率;保持财务灵活性;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

(二)不断变化环境影响筹资战略 首先,经济周期影响企业融资战略。在经济衰退、萧条时,市场需求萎缩,企业创收能力减弱,这时企业应该尽量降低成本,所采取的的筹资战略可以是低负债以减少利息支出。在经济复苏、繁荣时,企业面临着不断膨胀的市场,这时候率先筹集资金扩大规模,抢占市场往往能收到不错的成效,因此企业可以采取高负债经营以把握市场机遇。其次,企业资金筹集受其竞争地位和行业性质的影响。根据五力模型,竞争中处于垄断的企业,可适当提高负债比例。另外,企业的资本结构会因所处行业的不同而差异很大。第三,金融环境也是影响筹资战略的重大因素。如利率是对企业筹资战略影响有较大影响,企业应针对利率变化,适时作好战略调整。

(三)企业价值与最佳资本结构 资本成本、资本结构、财务风险和企业价值的关系是筹资战略的重点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对象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否存在与之相匹配的最佳资本结构是筹资战略动态优化的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现论界对最佳资本结构有着两种相对立的观点:一是以净经营收益法和MM初期理论为代表的,认为企业没有最优资本结构;二是以净收益法,传统法和修正的MM理论为代表的,认为企业的确存在最佳资本结构。总体而言,后者更贴近现实。因此,本文的立场是企业存在最优资本结构,企业应根据内外部环境的状况,合理确定资本结构。

(四)资本结构动态优化是筹资战略动态优化的体现 笔者认为,企业的资本来源有两类,即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这是广义的资本结构观点。资本结构是筹资战略的综合体现,它主导了企业资本成本的大小,而不同的资本结构直观地反映出了企业不同的财务风险程度。筹资战略管理的重点是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使得不同来源的资本保持适合的比例。所以,资本结构对于企业的筹资战略来说,相当于是精髓的集中体现,对筹资战略动态优化的分析的焦点在于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

五、资本结构动态优化——基于动态化视角

上文已经分析,资本结构是筹资战略的核心,因此,这里重点阐述资本结构动态优化基本要素,包括定义、目标、内容和策略。

上海品茶 (一)资本结构动态优化定义 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是指企业为了根据环境的变化,对其资本的来源和内部构成进行适当的调整,目的是更好地为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提供有力的财务支持。需要说明的是:一是资本结构优化涉及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以及各自内部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二是资本结构动态优化的出发点是对企业过去资本结构状况的反馈,并对企业当前宏微观环境的状况和发展的分析。三是实践中企业无法将资本结构调整成理论上最好的状态,只能进行不断的优化以靠近理论值。

上海品茶 (二)资本结构动态优化目标与内容 资本结构动态优化的目标有:一是减少资本成本,这是战略调整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增强灵活性,尽量使得企业现金流入和流出能够较好地匹配。三是提高抗风险能力,增加财务弹性。四是提高收益能力,使得企业可以借助良好的资本结构获得足够的盈利,来还债付息和发放股利等。资本结构动态优化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短期资本结构优化,即侧重对企业流动负债金额和结构的调整;二是长期资本结构优化,即侧重于对企业长期负债与股本的规模与比例的调整。

上海品茶 (三)资本结构优化方法 对资本结构的优化包括长、短期两部分,具体选择短期还是长期资本结构的优化,要视企业的环境变化对筹资的影响程度而定。上文已经介绍了动态优化的基本程序,资本结构动态优化也是遵循这几项程序的。具体而言,要先分析变化了的环境对目前筹资战略的影响,包括对渠道、方式和金额等基本内容的影响,通过这一步分析,进而判断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最后根据前面分析的结果,对企业的筹资战略进行调整,目的是减少财务风险,降低资本成本,使资本结构达到最优。

上海品茶 (1)调整短期资本结构。临时性流动负债和自发性流动负债是流动负债的两个部分,其中自发性负债具有刚性,因此在此主要针对临时性流动负债进行调整,包括负债的金额、项目等,以实现对短期资本结构的优化。流动负债在企业经营当中,主要是应对流动资产的需要,所以,企业要以流动资产和现金流量为基础,来确定流动负债水平,尤其是针对受季节性、周期性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临时性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有三种策略,即稳健型、保守型和激进型,区别在于对临时性流动资产来源的安排不同。

上海品茶 上述三种策略对于企业资金的安排方式、筹资能力等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对企业短期资本结构做适应性调整,就是要根据不同的环境来选择相适应的策略。配合型要求企业对现金流入、流出可以很好地控制,这要求企业具有一定的筹资能力和良好的筹资环境;激进型要求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相对稳定、经济处于繁荣时期;而稳健型则是企业面临筹资困难、通货紧缩、经济低迷时多为采用的方式。财务人员应当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筹资渠道和风险,做出合适的策略选择,这在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极具挑战性,而其中最关键的在于企业能不能准确把握环境的变化趋势。

上海品茶 (2)优化长期资本结构。企业的长期资本结构具有期限长、成本高和风险相对较低的特点。调整企业长期资本结构,关键是合理配置不同期限和种类的长期资本,以增强企业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利用能力以及收益风险平衡能力。对长期资本结构的优化,主要有存量调整、增减量调整以及将二者相结合的调整。所谓的存量调整是在将长期资本内部中的一种类别的资本部分或全部替换成另一种类别的资本,而不改变长期资本总量。增减量调整是通过追加筹资或减资,来协调资本机构中不同资本类别的比例,这种方法改变了企业资本总量。具体又分为单项调整法和双项调整法。单项调整是保持资本结构中某一或某几项资本的金额不变,根据要求的比例调整其他项资本的金额;双项调整法室根据合理的资本结构比例,对资本构成的各方进行调整。总之,增减量调整是通过改变某类或某几类资本的绝对量,进而改变相对比重,实现优化资本结构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是,企业管理者适时调整资本结构是不现实和不可取的,这是由于存在交易成本以及环境变化过快的缘故。一个相对合理的做法是,企业可以建立一项资本结构预警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存在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区间,只有当企业真实资本结构抄过来这一区间,管理者才对其进行调整。

(3)资本结构动态优化效果评价。对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必须要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调整后企业状况的好坏,进而来检验调整实现目标的程度。鉴于企业整体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而上文所述资本结构调整的四项具体目标的落脚点应该也是整体目标。所以,在评价资本结构调整的效果时,建议采用下面的指标:一是WACC衡量,即动态优化的目标是使资本成本最小。二是EPS分析,即可以提高企业EPS的资本结构是优化的。通过计算EPS无差别点,可以根据企业的销售水平或EBIT来选择相匹配的资本结构。所谓EPS无差异点是指企业某种状态下的销售水平或EBIT,在这种状态下,企业的EPS与其资本结构无关。不过在这种方法下,需要单独考虑公司风险。三是负债总额B/自由现金流量FCF(负债自由现金流指标)。在评估企业价值时,往往采用的是对企业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计算出来的,所以将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结果同自由现金流量相联系的指标更加合适,负债自由现金流指标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一指标比较合理地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了度量,企业的财务风险与该比例数值结构呈正相关关系。

上海品茶 同时,对这项指标进行适当地分解,得出:B/FCF=(B/S)/(FCF/S)。B/S产权比率,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通过该指标有助于对债权人权益的风险变异程度进行监测。一般而言,企业产权比率越低,反映出其对风险的谨慎态度,这时债权人的利益也就越有保障。FCF/S代表企业每股自由现金流,它是对企业获取自有现金能力的直观反映,企业每股自由现金流越大,企业价值也就越大。这样一来,就将企业自由现金流与其资本结构相联系了起来,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出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企业应当根据环境状况,确定理论上该项指标的合理范围,并据此对资本结构进行动态优化。

上海品茶 六、结论

战略环境概述(篇11)

 

题 目: 

 

 

学        号          

姓        名           

上海品茶 专        业               

上海品茶 指 导 教 师        

上海品茶 院(系、所)          

 

 

 

 

 

 

上海品茶    2018年9月1日

 

 

开题报告要求

 

一、课题来源(国家、教育部、省、市、自选)。

上海品茶 二、拟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或实际应用意义或价值。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完成论文的实验条件等。

六、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上海品茶 七、计划进度。

上海品茶 八、主要参考文献。

 

 

附注:

1. 开题报告须存入学生个人学籍档案。

2. 开题报告要求文句通顺、内容明确、字迹工整。

3. 开题报告打印后提交给导师,再由导师审核签字后提交给EMBA教育中心。

上海品茶 4. 申请某学期学位论文答辩的学生,其开题报告提交的最后时间为该学期开学第一周星期五下午5:00之前,过期不予受理。

上海品茶 一、论文题目及来源

    论文题目:NZ县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上海品茶   课题来源:本课题为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于毕业前夕,在管理学院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结合本人所在的NZ县发展现状与问题撰写的毕业论文题目,属于自选课题。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研究背景

NZ县位于鄂西北,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以东,东临荆州武汉,西连神农架,南接宜昌三峡,北依襄阳南阳;地处江汉平原的北缘,南阳盆地的南缘,秦巴山系的东缘。版土面积三千八百五十九平方公里,总人口六十万人。NZ县山、水、林、城资源特色突出,景区与城区融于一体。拥有48大泉、72河堰之美誉。林地37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8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4.6%。林特资源有1500多个品种。近年来,NZ县农业产值增速一直居于各县区前列,建设了优质粮油蔬菜基地85万亩,优质林特基地67万亩,优质烟叶基地3万亩,特色农业产业生机勃勃。并已形成以涌泉工业园、襄阳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格局,且近两年因园区的投入生产,工业生产总值不断攀升,成为NZ县经济拉动力。正在着力建设1500平方公里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投资20亿元以上,重点开发5个4A级景区。生态文化旅游旅游产业作为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后起而勃发。

目前,中国的国家政策与襄阳市的地方政策的发展为NZ县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实施为NZ县抢抓特色和优势资源提供了机遇;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襄阳所处的鄂渝豫陕毗邻地区是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中西部重点发展地区之一,襄阳市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为NZ县未来城市定位指明了方向;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政策为NZ县建成特色城市提供了保障,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乡统筹是NZ县这样的人口大县城市化过程中关键的举措,也是城市特色的形成基础;大旅游时代的来临则为NZ县的旅游业发展方式提出了导向。

上海品茶 2)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为NZ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NZ县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与挑战:一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当前,NZ县引进的大多数属建材行业,浪费了大量的石灰石、磷矿石资源,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农村饮水困难;二是产业发展定位问题。目前NZ县已形成磷化工、建材、森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电等六大产业,但大多数未成为终端产品,既浪费了资源,又破坏了环境,导致附加值较低。本文就如何通过制定与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实现产城融合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上海品茶 本文致力于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取SWOT分析方法,制定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为NZ县打造以山水农林保育为基底的绿色之城,以产业转型升级,集约高效为基底的活力之城,服务齐备、 资源丰富、品牌响亮的文化之城,环境优美、 人地和谐的宜居之城提供一定得决策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县、市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城市规划概述

上海品茶 城市规划最初是用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产生。城市规划是指政府部门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项建设设施的综合部署以及实施管理。城市规划不仅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还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城市规划具有高度的政策性、综合性、前瞻性以及强制性等特性。通过对空间资源、土地以及各项建设的实施与管理,城市规划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城市与区域等十大关系。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1933年,《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休憩以及交通;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中进一步提出城市的综合性、多功能概念,并指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潮流主要是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城市的多样化。因此,城市规划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而繁重。

作为一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措施,城市规划是政府干预、调控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的城市规划的也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1980年,我国组织召开了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开始实施;1990年,《城市规划法》实施;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2008年,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定位是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和具体管理的重要依据与手段,要求“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是在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对土地及空间资源调控和建设活动管理的同时,既逐步向综合规划发展,又及时注重城市实体形象的塑造。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作为一股重要的城市公共事务的组织力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傅约翰(JohnFriedmann) 对不同规划类型在公共领域的角色进行了归纳,主要有四个,即规划作为社会改革、规划作为政策分析、规划作为社会学习以及规划作为社会动员。而结合我国目前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城市规划至少要担当以下三种角色:调控人角色,对城市的宏观发展方向以及战略进行调控;公益人角色,实现并维护一定的公共目标,鼓励和保护有益的外部效益,预防和制止有害的外部效应;仲裁人角色,超越于各个经济主体之上,协调、处理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要想使城市规划担当以上的社会角色,就必须实现城市规划从蓝图向过程的转化。

2)发展战略概述

发展的本质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以及新事物的出现,其核心是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发展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制度变化在内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辞海》中对战略一词的定义是,“军事名词,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挥:它依据敌对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照顾战争全局的各方面,规定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在英语中,战略一词为“strategy”,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指挥军队作战的艺术”。目前,战略也已经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指对某一领域的基本性、长期性、整体性、决定性的谋划,战略属于一个概念性的统称,主要包括了竞争战略、发展战略、开发战略等。

上海品茶 “发展战略”一词最初是出现在发展经济学中,属于一种最基本的战略。发展战略主要是指从总体上决定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原则与谋划。发展战略的内容主要有战略背景分析、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对策等。总体而言,不同领域的发展战略均具有如下四个共同特征:

上海品茶 (1)全局性。任何战略问题都是以研究全局指导原则和谋划方案为目的。发展战略对于制定该战略的国家、地区、部门或单位来说均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2)长远性。长远性反映了客观经济社会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的时序规律。任何组织在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选取、战略措施构建及战略实施管理等步骤上均按照一定的时序步骤与规律进行战略的管理,进而产生时序上的功能效应,使得能够在远期产生近期意想不到的后果。

上海品茶 (3)动态性。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发展战略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以便进行科学管理。

上海品茶 (4)利益性。无论发展战略的内容和谋划方式是什么,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服务组织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发展战略主体的利益也是发展战略的一个本质特征。

 

上海品茶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首先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发展战略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并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全文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上海品茶 然后,对NZ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NZ县目前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次,对NZ县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利用SWOT分析工具,找出NZ县面临的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环境优势与劣势,进一步得出NZ县的战略定位。

上海品茶 再次,从战略原则、思路以及阶段性任务等方面对NZ县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构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体系。

最后,从人才引进,竞争合作等方面提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论文大纲如下所示: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上海品茶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上海品茶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上海品茶 2 NZ县现状与问题分析

上海品茶 2.1 NZ县简介

2.2 NZ县现状分析

2.2.1 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现状分析

2.2.2 资源现状分析

2.2.3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上海品茶 2.3 NZ县发展面临问题分析

3 NZ县战略环境分析与战略选择

3.1 外部环境分析

上海品茶 3.1.1 政治环境分析

上海品茶 3.1.2 经济环境分析

上海品茶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上海品茶 3.2 SWOT分析

上海品茶 3.2.1 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

上海品茶 3.2.2 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

3.2.3 内部环境优势

上海品茶 3.2.4 内部环境劣势

3.3 战略定位与选择

3.3.1 战略分析

3.3.2 战略定位

4 NZ县城市发展战略思路与体系构建

上海品茶 4.1   城市发展战略总体思路

上海品茶 4.2   城市发展战略阶段及任务

4.3   城市发展战略体系建构

4.3.1 城市产业战略

4.3.2 城市休闲战略

4.3.3 城市文化战略

上海品茶 4.3.4 城市绿色战略

5  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结束语

 

上海品茶 五、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与案例研究方法。

上海品茶 文献研究法: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基础上,对城市发展战略相关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战略领域涉及的理论及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回顾。

案例研究法:本文以NZ县的城市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NZ县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NZ县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NZ县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指出了NZ县的发展战略。

上海品茶 论文的研究路线图如图1所示:

 

上海品茶 六、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

上海品茶 2013年3月——2013年4月:文献查阅及收集相关资料

上海品茶 2013年4月——2015年6月:方案设计,完成开题报告

2013年6月——2013年8月:撰写论文初稿

2013年9月:论文修改、定稿、打印

上海品茶 2013年10月: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上海品茶 [1] 艾伯特·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1.

[2] 陈友华, 赵民. 城市规划概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上海品茶 [3] 储玉坤. 周建平. 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趋势[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4] 崔功豪, 马润潮.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 地理学报, 1999.54(2):106-115

[5] 雷翔. 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上海品茶 [6] 刘翠明, 张峻. 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04,11:49-50.

[7] 石杰琳. 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 决策探索, 2001, (5):42-43.

[8] 孙施文. 有关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7)

[9] 袁中金. 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10] Miehael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BerrettKoehler, 2002.10

上海品茶 [11] Miehael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Berrett Koehler, 2000.

上海品茶 [12] Miehaele. Porter.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rrett Koehler, 2003.

上海品茶 [13] W.ChanKim: Renee Mauborgne. Blueoeean Strate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战略环境概述(篇12)

 

上海品茶 题 目: 

 

 

上海品茶 学        号          

姓        名           

上海品茶 专        业               

上海品茶 指 导 教 师        

院(系、所)          

 

 

 

 

 

 

   2018年9月1日

 

 

开题报告要求

 

一、课题来源(国家、教育部、省、市、自选)。

二、拟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的理论或实际应用意义或价值。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的综述。

四、主要研究内容。

五、课题研究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完成论文的实验条件等。

上海品茶 六、研究过程中预计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

上海品茶 七、计划进度。

上海品茶 八、主要参考文献。

 

 

附注:

1. 开题报告须存入学生个人学籍档案。

2. 开题报告要求文句通顺、内容明确、字迹工整。

3. 开题报告打印后提交给导师,再由导师审核签字后提交给EMBA教育中心。

4. 申请某学期学位论文答辩的学生,其开题报告提交的最后时间为该学期开学第一周星期五下午5:00之前,过期不予受理。

上海品茶 一、论文题目及来源

    论文题目:NZ县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课题来源:本课题为华中科技大学学生*****于毕业前夕,在管理学院教授的悉心指导下,结合本人所在的NZ县发展现状与问题撰写的毕业论文题目,属于自选课题。

 

上海品茶 二、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研究背景

上海品茶 NZ县位于鄂西北,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以东,东临荆州武汉,西连神农架,南接宜昌三峡,北依襄阳南阳;地处江汉平原的北缘,南阳盆地的南缘,秦巴山系的东缘。版土面积三千八百五十九平方公里,总人口六十万人。NZ县山、水、林、城资源特色突出,景区与城区融于一体。拥有48大泉、72河堰之美誉。林地378万亩,森林蓄积量达285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4.6%。林特资源有1500多个品种。近年来,NZ县农业产值增速一直居于各县区前列,建设了优质粮油蔬菜基地85万亩,优质林特基地67万亩,优质烟叶基地3万亩,特色农业产业生机勃勃。并已形成以涌泉工业园、襄阳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的工业发展格局,且近两年因园区的投入生产,工业生产总值不断攀升,成为NZ县经济拉动力。正在着力建设1500平方公里的生态文化旅游区;投资20亿元以上,重点开发5个4A级景区。生态文化旅游旅游产业作为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后起而勃发。

目前,中国的国家政策与襄阳市的地方政策的发展为NZ县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实施为NZ县抢抓特色和优势资源提供了机遇;在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襄阳所处的鄂渝豫陕毗邻地区是十二五时期乃至未来中西部重点发展地区之一,襄阳市打造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目标为NZ县未来城市定位指明了方向;国家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政策为NZ县建成特色城市提供了保障,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城镇化将是未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乡统筹是NZ县这样的人口大县城市化过程中关键的举措,也是城市特色的形成基础;大旅游时代的来临则为NZ县的旅游业发展方式提出了导向。

上海品茶 2)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为NZ县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得NZ县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与挑战:一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当前,NZ县引进的大多数属建材行业,浪费了大量的石灰石、磷矿石资源,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农村饮水困难;二是产业发展定位问题。目前NZ县已形成磷化工、建材、森工、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机电等六大产业,但大多数未成为终端产品,既浪费了资源,又破坏了环境,导致附加值较低。本文就如何通过制定与实施有效的发展战略,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实现产城融合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上海品茶 本文致力于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采取SWOT分析方法,制定有效的城市发展战略,为NZ县打造以山水农林保育为基底的绿色之城,以产业转型升级,集约高效为基底的活力之城,服务齐备、 资源丰富、品牌响亮的文化之城,环境优美、 人地和谐的宜居之城提供一定得决策参考,同时也为其他县、市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三、相关研究综述

1)城市规划概述

城市规划最初是用于解决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种种环境恶化问题和社会问题而产生。城市规划是指政府部门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以及各项建设设施的综合部署以及实施管理。城市规划不仅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政府职能,还是一门跨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城市规划具有高度的政策性、综合性、前瞻性以及强制性等特性。通过对空间资源、土地以及各项建设的实施与管理,城市规划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城市与区域等十大关系。

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可追溯到19世纪末期。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理论”;1933年,《雅典宪章》中,明确提出了城市的四大功能,即居住、工作、休憩以及交通;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中进一步提出城市的综合性、多功能概念,并指出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城市的发展潮流主要是城市化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城市的多样化。因此,城市规划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而繁重。

作为一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重要措施,城市规划是政府干预、调控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我国的城市规划的也历经了几十年的发展。1980年,我国组织召开了全国城市规划工作会议;1984年,《城市规划条例》开始实施;1990年,《城市规划法》实施;199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2008年,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城市规划的定位是城市规划是国家对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实行宏观调控和具体管理的重要依据与手段,要求“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我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方向是在大力加强城市规划对土地及空间资源调控和建设活动管理的同时,既逐步向综合规划发展,又及时注重城市实体形象的塑造。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统筹安排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作为一股重要的城市公共事务的组织力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傅约翰(JohnFriedmann) 对不同规划类型在公共领域的角色进行了归纳,主要有四个,即规划作为社会改革、规划作为政策分析、规划作为社会学习以及规划作为社会动员。而结合我国目前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的城市规划至少要担当以下三种角色:调控人角色,对城市的宏观发展方向以及战略进行调控;公益人角色,实现并维护一定的公共目标,鼓励和保护有益的外部效益,预防和制止有害的外部效应;仲裁人角色,超越于各个经济主体之上,协调、处理城市规划建设活动主体间的利益冲突。”要想使城市规划担当以上的社会角色,就必须实现城市规划从蓝图向过程的转化。

2)发展战略概述

发展的本质是对旧事物的否定以及新事物的出现,其核心是创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发展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制度变化在内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辞海》中对战略一词的定义是,“军事名词,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挥:它依据敌对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照顾战争全局的各方面,规定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在英语中,战略一词为“strategy”,来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指挥军队作战的艺术”。目前,战略也已经在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主要是指对某一领域的基本性、长期性、整体性、决定性的谋划,战略属于一个概念性的统称,主要包括了竞争战略、发展战略、开发战略等。

上海品茶 “发展战略”一词最初是出现在发展经济学中,属于一种最基本的战略。发展战略主要是指从总体上决定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原则与谋划。发展战略的内容主要有战略背景分析、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对策等。总体而言,不同领域的发展战略均具有如下四个共同特征:

(1)全局性。任何战略问题都是以研究全局指导原则和谋划方案为目的。发展战略对于制定该战略的国家、地区、部门或单位来说均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2)长远性。长远性反映了客观经济社会系统在其运行过程中的时序规律。任何组织在战略目标制定、战略重点选取、战略措施构建及战略实施管理等步骤上均按照一定的时序步骤与规律进行战略的管理,进而产生时序上的功能效应,使得能够在远期产生近期意想不到的后果。

(3)动态性。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发展战略也应随着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以便进行科学管理。

上海品茶 (4)利益性。无论发展战略的内容和谋划方式是什么,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服务组织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发展战略主体的利益也是发展战略的一个本质特征。

 

四、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论文首先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有关城市发展战略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整理,并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全文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然后,对NZ县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提出NZ县目前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次,对NZ县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利用SWOT分析工具,找出NZ县面临的外部环境机会与威胁以及内部环境优势与劣势,进一步得出NZ县的战略定位。

再次,从战略原则、思路以及阶段性任务等方面对NZ县的发展战略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构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体系。

上海品茶 最后,从人才引进,竞争合作等方面提出了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论文大纲如下所示:

 

1 绪论

上海品茶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上海品茶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上海品茶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内容

2 NZ县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NZ县简介

2.2 NZ县现状分析

上海品茶 2.2.1 城市人口规模与经济现状分析

2.2.2 资源现状分析

2.2.3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3 NZ县发展面临问题分析

3 NZ县战略环境分析与战略选择

3.1 外部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上海品茶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SWOT分析

3.2.1 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

上海品茶 3.2.2 外部环境存在的威胁

3.2.3 内部环境优势

上海品茶 3.2.4 内部环境劣势

3.3 战略定位与选择

上海品茶 3.3.1 战略分析

3.3.2 战略定位

上海品茶 4 NZ县城市发展战略思路与体系构建

上海品茶 4.1   城市发展战略总体思路

4.2   城市发展战略阶段及任务

上海品茶 4.3   城市发展战略体系建构

上海品茶 4.3.1 城市产业战略

上海品茶 4.3.2 城市休闲战略

4.3.3 城市文化战略

上海品茶 4.3.4 城市绿色战略

上海品茶 5  NZ县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辅助政策

结束语

 

五、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上海品茶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方法与案例研究方法。

上海品茶 文献研究法: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基础上,对城市发展战略相关的概念及理论进行了阐述,并对战略领域涉及的理论及方法进行了整理与回顾。

案例研究法:本文以NZ县的城市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NZ县目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NZ县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对NZ县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运用SWOT分析方法,指出了NZ县的发展战略。

上海品茶 论文的研究路线图如图1所示:

 

六、论文写作计划进度安排

上海品茶 2013年3月——2013年4月:文献查阅及收集相关资料

2013年4月——2015年6月:方案设计,完成开题报告

上海品茶 2013年6月——2013年8月:撰写论文初稿

2013年9月:论文修改、定稿、打印

2013年10月: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1] 艾伯特·赫希曼. 经济发展战略[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1.

上海品茶 [2] 陈友华, 赵民. 城市规划概论[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

[3] 储玉坤. 周建平. 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趋势[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

上海品茶 [4] 崔功豪, 马润潮. 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 地理学报, 1999.54(2):106-115

[5] 雷翔. 走向制度化的城市规划决策[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6] 刘翠明, 张峻. 小城镇发展对策研究. 生产力研究, 2004,11:49-50.

[7] 石杰琳. 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 决策探索, 2001, (5):42-43.

上海品茶 [8] 孙施文. 有关城市规划实施的基础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7)

[9] 袁中金. 中国小城镇发展战略[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上海品茶 [10] Miehaele. Porter. Competitive Strategy. BerrettKoehler, 2002.10

上海品茶 [11] Miehael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 Berrett Koehler, 2000.

[12] Miehaele. Porter.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Berrett Koehler, 2003.

[13] W.ChanKim: Renee Mauborgne. Blueoeean Stratery.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精选范文
相关文章
推荐期刊